HKGalden創意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會生長和呼吸的雕塑



https://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8/03/02/3559408/20180303_sub656newnewAD_clean_w.mp4


最近在巴黎重看露天裝置「奴隸生活的地方」,隨着時間流動,發覺它跟三年前(右圖)有所不同,像一座「活體雕塑」。

我常覺得,藝術品有超越性,好的作品有股強大的力量,像植物一樣在觀賞者心中生長開花。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去各地美術館,我不時會重複去看一張畫、一件作品,就像定期探朋友,靜心發現它在不同階段給我不同的感受和啟發。但如果一件作品本身會生長呢?它每段時間甚至每天形態都不同,那種意念就如呼吸般更organic了。

讓我頗震撼的是最近重返巴黎的「LV Foundation」藝術博物館,解構主義建築大師Frank Gehry猶如「冰山」的地標固然流連忘返,但看到Adrián Villar Rojas於2014年創作的露天裝置「Where the Slaves Live」(奴隸生活的地方)更有種久別重逢的驚艷。

活的藝術品
我很記得,這作品在開館時已存在,是一個放滿從世界各地搜集得來小物件的大水管或蓄水池裝置,上面種滿植物。隨着時間流轉,物件與植物在生態系統中交融與互動,產生變化。而兩年後當我重返這裏看到這雕塑,就感受到它與初遇時長相有所不同,和人類每天一呼一吸會長肉會蒼老循環,有種超時空的感覺。

這件雕塑作品的題目「奴隸生活的地方」,源自vernaculaire(鄉土)的拉丁語詞verna(意為奴隸),我不知藝術家所指的奴隸是萬物還是甚麼。作品外形頗為神秘,似大水管又似蓄水池,是Adrián Villar Rojas慣用的物料和題材。裝置有若干層,每層放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機和無機材料,包括泥土、植物、蔬菜、石頭、炭渣、水泥、青草、化石、珊瑚、麵包、水果、衣物甚至動物死屍和鞋履等等,像一個小小的垃圾星球。隨着時間的流轉,有機與無機物不斷互滲變化。兩年下來,蕉皮不見了、植物從破爛的波鞋底夾縫中成長、薯仔變成小樹、雀鳥的羽毛脫了色。而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藝術家在雕塑中嵌入了個人痕迹,聯想到人類的存在。人類成為大自然及其演化中不可分割的部份,猶如《涅槃經》所言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人類和大自然一道經歷着從未停止過的嬗變與互相影響。

這件雕塑把考古學與科幻合為一體,帶着一種超越時間的色彩不斷生長,像玻璃球裏的小小星球,着痕又不着痕迹地衍生和消滅,生生不息。這作品讓我想起香港藝術家鄭哈雷於2016年的Art Basel也創作過一件作品叫《嚥人島》。畫布背後是水耕循環系統,一個永恒的封閉迴路,沒有天災的「糧食生產」過程。沙律菜在深灰色畫布上長出來,靈感源於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以及種植越趨人工化對藝術家帶來的衝擊,探討輪迴、供求、等價交換、糧食危機等社會議題。當時哈雷對我說,沙律菜要被吃掉,整件藝術才算完整。這些「活體雕塑」,迴響自然與歷史之間的對話。

撰文:鄭天儀
攝影:鄧鴻欣
編輯:彭錦明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303/20320452
+++++++++++++++++++++++++++++++++++++++++++++++++++++++++++++++++
會唔會有老鼠
Good0Bad0
2018/03/03, 2:13:52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