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青山龍窰「爛缸瓦」 燒存香港近代史
https://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8/03/26/3576592/20180327_SUB303newnewAD_clean_w.mp4
位於屯門的青山陶窰是香港唯一完整的龍窰,2014年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屯門「青山陶窰」不太多人知,卻是香港現時唯一完整「龍窰」,長達30至40米。龍窰主力生產粗陶器,啟德機場的部份水管是其得意之作,「永利威酒莊」亦曾有意請陶廠生產「五加皮」酒樽。最終80年代中不敵大陸同業競爭,停止生產,惟第二代窰主梁柏泉一直住在旁邊的寮屋,守護龍窰。早前政府提出將土窰以南的土地改劃成高密度住宅,令民間再次關注這早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窰址。
呈隧道狀的龍窰由商人司徒怒濤於1940年代出資興建,由來自陶塑重鎮佛山石灣的梁森,以石灣陶窰為基礎一磚一瓦砌出來。龍窰是種具逾千年歷史的舊式燒窰技術,靠在窰頭位置的前火堂燒柴,一直引火至後方5個窰洞。梁森兒子梁生稱建柴窰很麻煩,「沒有數據計算,只可憑經驗。」他稱該窰高溫達攝氏1,300度,燒不出精品,「都是爛缸瓦,只能燒製家用粗陶。」
梁生為人健談,口中的每個爛缸瓦,都說得出故事。見記者來訪問,他摷吓一個,摷吓又一個,不時發現珍寶,包括永利威酒莊五加皮酒樽。大閘蟹老字號「永利威」最早期先產酒,1905年已紥根上環永樂街,五加皮酒是當時高級酒席的杯中物。梁生憶述:「韓戰時期,內地產品不能出口美國,酒莊來我們這邊下定單做酒樽,希望以『香港製造』出口。不過你想想,別人一個酒莊,一個月只做到幾百件貨,當然不夠用。」龍窰雖有數十米長,但是舊式燒窰技術,當時搓泥、壓泥板、做泥胚、燒製至曬泥都全人手,即使已有模具生產,但產量始終不算多,每轉只做到600至800個五加皮酒樽。
五加皮酒樽需以三件模具分別製作泥件,再黏合和上釉後才可燒製。
龍窰最早期以製作水管和渠管為主,反映當時經濟起飛,政府開始不少基建。
已上釉的醬油盆重身,廚師用大勺取醬也不怕翻倒。
曾大量生產瓦煲蓋 醬油盆蟋蟀盆分不清
龍窰四十多年主要生產民用細小器皿和用具,梁生說最早期是陶製水管和渠管,後來花盆、醬油盆、燉盅、煲薑醋用的煲、尿壺、蟋蟀盆、吸鴉片用的陶盅等都有,本地陶藝家、龍窰關注組主席羅士廉(Chris)認為這些用具都反映出當時香港人的生活狀況,「陶廠有段時間燒製很多煲蓋,因舊時經濟環境欠佳,瓦煲蓋打破了,便來配一個。」現時陶廠內更保留着兩部土炮「旋刮機」(用簡單機器大量生產蓋子用),是當時梁森仿照石灣的方法自行製作。器物有大有小,不同高矮,在場年輕人誤把醬油盆當蟋蟀盆,梁生哈哈大笑,「蟋蟀盆是沒有釉的。釉令盆面太滑,蟋蟀紮不了馬,打架時會跣腳呢!這是舊式酒樓廚房裝醬油的。」以前人們都用金屬大勺子拋鑊炒菜,貪陶製醬油盆夠重,不易翻倒,也不怕用久後有化學反應。面對大陸廠家競爭,梁生多次重申陶廠當時以打游擊方式經營,「即人棄我取,大陸陶廠不能做的,我們做。譬如民革時期,大陸不准製拜神用具,我們便造油燈台和蠟燭台。」聊着聊着,梁生又找來一大一小錢罌,稱是青山龍窰創先河,「當時銷量不錯,但過了一陣子,別人也跟着做,那就無得做。」
記者:列淑華
攝影:蕭志南(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彭錦明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327/20343595
+++++++++++++++++++++++++++++++++++++++++++++++++++++++++++++++++
有樣咁野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