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壓死人的標準答案
復活節的英語和德語原指古代異教的「春節」,即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所以在復活節傳統慶祝活動中就有許多關於春天的異教習俗。傳說復活蛋是復活節兔子送出的,蛋本身象徵生機再現,兔子則代表生命力。適逢今天是復活節假期,就同大家分享一本以兔子做主角的繪本《Duck! Rabbit!》,作者是繪本界人氣作者Amy Krouse Rosenthal及Tom Lichtenheld。此書曾被美國《出版人週刊》及《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故事簡單卻別具意義。
故事開始是一隻兔子的大特寫,噢!不是,是一隻鴨子的大特寫,從右邊看是一隻兔,後邊拖着一對長耳朵,從左邊看,這明明是一隻鴨子,那隻看似長長的耳朵其實是鴨子嘴巴,整個故事圍繞着究竟主角是兔還是鴨而展開,「書裏有一隻可愛的鴨子耶!」「才怪!是兔子啦!」「別開玩笑了!你看看書封,明明就是鴨子!」「兔子就是兔子!」「我聽到兔子嘶嘶叫!」「明明就是鴨子呱呱呱!」「鴨子!」「兔子!」「鴨子!」「兔子!」拿着繪本閱讀的至少有三人;站在左邊看的人,書裏面出現的是鴨子,站在右邊看的人,看到的竟然是兔子,那麼,你認為究竟是鴨子還是兔子呢?故事最終是耶非耶,沒有交代。
學生時代早已訓練出一套思維,認為甚麼都有一個標準答案。日常生活由電視節目到電影橋段,總會有劇情交代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蛋,最後男女主角有沒有大團圓結局,壞人死了沒有。沒有結局的,就是沒有答案,觀眾因看不懂多會給予劣評!這也成為香港文化對一件作品能不能理解的標準。於是一般編劇只想給觀眾交代劇情,有時候,劇中的對白不單讓人訕笑,為了交代劇情發展,演員甚至出現自說自話、夢囈式獨白務求讓觀眾明白心中所想,凡此種種,只要你細心一想,就知完全脫離現實。好人一路好到底、壞人完全沒心肝,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壞人總不會有好下場,好人必定有好報,答案清清楚楚。為甚麼這些橋段,總是翻來覆去,了無新意呢?答案非常簡單,編者不用多花腦汁,看者又不用傷神用腦,各取所需,自可永續!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多事情是沒有答案的。
一個每天安份守己過日子的老好人,竟然得了癌症……你說,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下場?人生的複雜、多樣,我們是要經歷過很多很多之後,有幸的人才可得到一點點體會。那究竟要怎麼教導孩子呢?不容易吧!真正的人生是自己的體驗,你感到欣慰的未必是別人那杯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為孩子設限,別給他太多標準答案,讓他思考再作選擇,讓他明白個人的喜惡,甚至多加認識自己。
今回介紹的《Duck! Rabbit!》,在A眼中出現的是鴨子,在B的眼中變成了兔子,這說明了一個道理,讓小孩習慣自己摸索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找出答案。縱使找到的答案未必是最佳選擇,請相信有一天他們自己會慢慢調整過來。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從小念標準答案長大,我受過學校僵化教育的苦,也慶幸得到父母容許我胡作非為、渾渾噩噩的快樂,兩者比較,自然明白人生沒有被model answer擠壓的樂趣。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
編輯:彭錦明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402/20347795
+++++++++++++++++++++++++++++++++++++++++++++++++++++++++++++++++
點解會有標準答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