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仙姐大壽】董橋:她涉獵中西舞台聲色藝

【仙姐大壽】
婆娑的陽光溫柔地灑在董公館,董橋安坐在一屋書香中,跟我談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的聲與色,與中外文學互融交匯,又提到「詩、書、畫、曲」四絕而留名畫壇的鄧芬。白雪仙九十大壽,董橋揮毫相贈,寫的就是鄧芬的《夢覺紅樓》四首詩。真好看,字如其人,優雅得如一盅陳韻的普洱。
「戲曲跟中國古典文學一脈相承,古今有成就的戲曲家和伶人藝人幾乎都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學修養,琴棋書畫起碼的認識一定具備,不然就是喜歡過,獵涉過。白雪仙在這方面的偏好正是她舞台功架的基礎。」董橋說,露台吹撫著徐徐微風。
退休後,董橋以書為伴,以文寄思。仙姐也是個「字戀狂」,愛讀各種詩詞文學著作,也愛看董橋的煮字燉文,二人不時與友人飯聚或吃下午茶,繾綣流金歲月。其實仙姐在逸廬已掛了好幾幅董橋的書法小品,仙姐喜歡董老師的文人字──秀而雅。
嶺南詩畫名家及唱家鄧芬是畫壇中人所共知最愛粵劇的畫人之一。他能唱粵曲,而且歌喉清亮,宛轉動聽,但很內斂,偶然興至才高歌一曲。據老畫人講,他每夜無聊時便偕友赴茶樓、歌壇品茗顧曲。正因為他喜愛粵曲,所以特別愛與戲人交往,包括任白。
《夢覺紅樓》據說原是鄧芬探索情場之作。1935年,徐柳仙在澳門登台,鄧芬在不經意之間聽到她的歌音,十分驚豔,並以《夢覺紅樓》相贈,筆墨高雅唯美、詞曲婉惻動人。後來,徐氏把《夢覺紅樓》入碟,一曲成名,銷路高達五十萬張,哄動歌壇。
所以這次,董橋選了《夢覺紅樓》裏的幾首詩送贈仙姐,內容淺白唯美,讀之使人盪氣迴腸。其詩云:
(其一)今夢方知昨夢非,夢醒還似夢迷時,
平生不識相思味,欲解閒愁合費詞。
(其二)曾唱驪歌入教坊,當時情味最難忘,
去年又製飄零曲,花事闌珊長樂鄉。
(記長樂院妓花飄零事曲附呂文成留聲)
(其三)香塵一去換年華,冷夢驚回隔謝家,
身是浮雲心是水,那堪賞識到閒花。
(其四)無端裁曲度秋霄,雁影沉沉雪易消,
料得旗亭重畫壁,門前楊柳不成條。
鄧芬是董橋和仙姐都敬重的畫家,同時他的文學修養亦相當高,董橋形容,「鄧芬的畫連張大千都敬佩,稱鄧芬是現代嶺南唯一國畫家無敵手;他寫詞的功力也能媲美唐滌生,是位奇才。」董橋也喜歡鄧芬,早前在專欄中提過,嶺南畫家早年他只收鄧芬,葉觀一畫中九友歌將鄧芬與齊白石、黃賓虹、夏敬觀、吳湖帆、馮超然、溥心畬、余越園、張大千並列,說「曇殊風致疑松圓,日視紙墨宵管絃,世人欲殺誰相憐」。
董橋提到,仙姐是鄧芬的世姪晚輩,他曾在仙姐家裏看到鄧芬給她畫的團扇,昔日雅人雅事雅集歷歷在目,鄧芬墨寶一直掛在逸廬。董橋記得,摩羅街賣古玩的大雅黃老闆曾經給他看過一些任白與鄧芬的舊合照。
董橋留意「詞畫皆精」的鄧芬很久,他常聽黃伯講故,知道鄧芬是個性格巨星,有藝術家的脾氣。「黃伯講,四、五十年代的中環,朋友見他一貧如洗,便給他五十元作日常的花費(當時教師一個月薪金也只二三十元),他轉手就在朋友面前把錢給了撳電梯的女郎。」聽說,這位朋友就是薛覺先。
談到戲曲的詞藝,董橋認為崑曲文詞典雅工麗,聲腔柔曼悠遠,地位非常重要、影響許多地方戲曲的發展。「因此京劇、川劇、湘劇、祁劇、贛劇、桂劇、粵劇、柳子戲、山西上黨梆子、廣東正字戲等地方劇種都保留部分崑腔劇目,連唱腔和樂曲都用了。」
仙姐是梨園改革派代表,她不但整頓粵劇表演場地的環境,戲棚用黑布封起,在地上舖上地毯,台前不准擺賣,還親自示範何謂美,透過唐滌生唯美的歌詞令粵劇變得可研可讀。董橋認為仙姐也十分留意崑曲,並把有名的戲目重新編過,包括傳統崑劇《牡丹亭》,唱的時候配上廣東話,滲進了自己的想法,作了破格的嘗試。「特別是近十年仙姐自己監製的戲,你就見到她受其他地方劇的影響很深。」
台上的仙姐,無論是《海棠淚》裏的白牡丹、《小白菜》裏的儍三、《紅樓夢》的林黛玉、《西廂記》裏的紅娘、《販馬記》裏的桂枝、有情有義的杜麗娘、穩重的李慧娘、佻達的盧昭容,總是楚楚令人心動。
談到仙姐的貢獻,董橋認為有兩方面。第一是上述,仙姐借鑒了許多地方戲劇的元素,集大成再放進粵劇,把之不斷改進成唯美藝術品。第二方面,就是她思想非常超前,不時把西方舞台上的聲色藝都融匯在她的作品裏面,包括服裝、佈景、舞台、燈光,將粵劇推上更高層次。
「仙姐改良粵劇的情節、唱腔及至佈景、配樂,不僅兼採京劇崑劇之長,也參考西方歌劇之聲與色,再擺到她自己的粵劇中。她具有國際視野這點很重要,她使粵劇在任姐過世之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董橋更以十八世紀著名的三幕敍事名劇《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成功於傳統歌劇中蛻變,比擬仙姐在粵劇上相同的前衛顛覆。
《乞丐歌劇》於1728年在倫敦首演,轟動一時,它既打破意大利歌劇格調,變成一個沒有古典沒有傳統意識型態在內,不求華麗,但求通俗;同時以小偷強盜的故事揭露社會道德淪亡,結果大快人心。「歌劇或者其他地方劇,都要與時俱進,每一代去做莎士比亞都應該不同。」
董橋記得,仙姐跟他提過,已故著名京劇「老生王」孟小冬便曾教她行雲流水的水袖技法,「水袖不只是拿來甩的,也可以捻,『玉手纖纖捻著牽出心意』。這個是很重要,我想孟小冬提點她這個動作,對她的影響很大。她怎樣去修改一個動作好重要,因為京劇的動作很講究,這一提點讓仙姐更能表現她的思想感情,這點正反映她對粵劇的改進和借鑒很是著緊。」
想了片刻,董橋仍記不起是怎樣跟仙姐認識的。
「我想是因為她看過我的文章,她很用功,涉獵許多,應該是後來幾位朋友一起吃飯是介紹認識的,之後我們成了朋友,她稱我為老師,我不敢當啦。」
去年董橋書法展開幕酒會上,仙姐雲影飄逸的親臨現場。她洋洋灑灑的在簽名冊上寫下本名「陳淑良」,然後分別與董氏伉儷熱情擁抱。
「淑良,你來了,謝謝你。」據說仙姐一直只許董橋稱她本名,說這才夠親切。
鎂光燈下,這一刻風華最是永恆。
撰文:鄭天儀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516/20391790
+++++++++++++++++++++++++++++++++++++++++++++++++++++++++++++++++
好正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