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人狗情Hey,Boy
大家有否想過,為何童書創作總是充滿了動物的角色,明明主角設定是人的性格及行為,但作者總會把他化身成一頭笨小豬、蠱惑的狐狸或可愛的小兔。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兒童心理學家隨機抽取了一百本兒童讀物,發現其中只有十一本是沒有加入動物角色的。我想大多數家長不會對此感到驚訝,但究竟原因何在呢?
科學家認為,孩子從出生起,他們自然而然地被其他生物吸引,研究顯示僅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想要親近並觸摸真正的貓貓狗狗,而不是了無生氣的電動玩具貓狗。嬰兒會對有血有肉的小兔露笑面。相比起一堆隨機形成的圖案,即使是只有兩天大的初生嬰兒,都只會留意「模擬母雞行走的動作與外形的組合」而非前者。心理學家走進美國紐黑文一家幼兒園,讓孩子們給她現場編個故事,65%至80%的小孩會道出有關動物的故事,根據研究心理學家指出,在3至5歲的兒童睡夢裏,61%的夢境與動物相關。但隨着年齡增長,動物夢的比例會逐步下降。12歲的孩童,尚有12%會夢見動物;待至16歲時就只剩得百分之九。
哈佛大學昆蟲學家Edward O. Wilson提出了「熱愛生命的天性」理論,他認為這一切源於我們的天性,指出:「人類天生與其他物種心性相通。就像我們多會對動物留有較深刻印象,一種有力而又不明確的興趣,極待轉化為更強烈的感受,如迷戀或恐懼。」
但我們得認清一個事實,孩子對動物感興趣,不等如他們明白善待動物的道理,專家也同時指出若孩子過於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般都不會關心與同情其他生命。與動物相處時他們甚至會表現出野蠻及霸道的一面。正因如此,教導孩子認識如何建立同動物的感情,以動物教導孩子人性中基本的善良、沉着與同情,十分重要。
今天介紹一本關於男孩與狗的童書,是2017年度紐約時報年度佳作之一,書名叫《Hey, Boy》,作者Benjamin Strouse,插畫由Jennifer Phelan創作。無論插畫風格或是故事,其實都很簡單,講述小男孩遇上一頭流浪狗,欲帶他回家收養,但父母認為他年紀還小不足以照顧其他動物,但男孩並沒有放棄,他按時到收容所探望這小狗,每次他都會對小狗說我已經長大了,「Hey, Boy,昨天學校的午餐,是我自己親手做的,你不會獃在這裏太久了」,他認為自己長大就可以把這位朋友帶回家去。隨着時間飛逝,昔日的小男孩已成年,他告訴流浪狗:「Hey, Boy,你知道嗎,今天我是駕車來的。」故事最後是人狗聚首,少年人終於把這認識已久的老朋友帶回家,人長大狗也年長了,這時候,小狗的視力已日漸衰退,眼睛變得渾濁,就是行動也變得遲緩。男孩對流浪狗的感情,多年來的堅持,令人動容。
汶川地震眨眼就十年,這兩天又再在電視裏頭出現,我仍然記得當時在新聞報道,現場出現不少流浪動物,一場天災,主人生命終結了,狗隻依然不離不棄,守望已荒廢的家園,期待主人歸來,這些畫面縱是十年過去,仍然留在腦海。美國《時代周刊》曾做過一個「唯我世代」(The Me Me Me Generation)專題,報道自1980年至2000年之間出生的千禧世代,普遍存在着只講自己權利的傾向。調查亦發現他們的同理心指數較上一世代急劇下降,「唯我世代」覺得自己的需要很重要,個人的意見應受尊重,卻很少想到自身該承擔甚麼責任和義務,現代家庭的少子化,造成大量資源集中在一兩個小孩身上,因此孩子很難不以為一切取得乃理所當然。同理心從來就不會從天而降,或是與生俱來,如何幫助「唯我世代」的孩子建立同理心,讓小孩們動手幫助、照顧弱小是一個起步。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amily/daily/article/20180522/20397533
+++++++++++++++++++++++++++++++++++++++++++++++++++++++++++++++++
狗狗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