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足球強國】刁總命令支那隊喺佢100歲前攞世界盃
中國沒能打進世界盃,但習近平想主宰足球的未來[/size=4]
China Won’t Play in This World Cup. It Still Hopes to Profit.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601/china-wont-play-in-this-world-cup-it-still-hopes-to-profit/zh-hant/
6月14日,世界盃(World Cup)在莫斯科開幕時,球迷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現象。除了Visa、愛迪達斯(Adidas)和可口可樂(Coca-Cola)等著名全球品牌的華麗廣告之外,還會大量湧現蒙牛、Vivo和萬達等鮮為人知的公司的廣告。這些新出爐的世界盃贊助商推銷的東西跟足球的關係並不緊密,例如,上述三家企業分別是做乳製品、電動車和電影院生意的。它們來自同一個國家,該國的國家隊從未在世界盃上踢進過一個球,也不在今年的32支參賽隊伍之列,但它依然認為自己是足球的未來,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北京從不掩飾自己的足球野心。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誓言要把中國打造成「足球超級大國」,它將主辦、參加,並渴望在2050年前贏得世界盃。最後這個目標似乎荒唐可笑、難以企及:中國男足的世界排名是第73位,落後於庫拉索和佛得角等「巨頭」。不過,中國企業作為頂級贊助商突然出現在今年的世界盃上,標誌著中國在足球領域趁虛而入的崛起。它的介入是一場危機促成的。實際上是兩場危機——世界盃主辦國俄羅斯和國際足聯(FIFA)都受到醜聞和爭議的困擾,給該賽事蒙上了陰影,使它難以吸引企業贊助商。
國際足聯仍被一樁多頭腐敗案困擾,迫使長期擔任主席的塞普·布拉特(Sepp Blatter)於2015年辭職,並導致全世界30多名足球界人物遭到起訴。與此同時,俄羅斯在西方受到嚴厲指責,原因包括在外國領土上毒殺一名前間諜和他的女兒、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煽動戰爭,以及干預西方選舉。一位英國國會議員將今年的世界盃與1936年的納粹奧運會相提並論,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表示贊同,並哀嘆,「普丁在這場賽事上出風頭的前景令人作嘔」。世界盃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現在它的友好表象已經褪去。「俄羅斯人早先關於世界盃的言論——『我們想歡迎全世界』——基本上已經消失,」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俄羅斯體育政治專家斯文·丹尼爾·沃爾夫(Sven Daniel Wolfe)表示,「俄羅斯精英已不再試圖融入西方世界。他們現在非常滿足於兜售自己的『戰略重心轉向東方』」。
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上,除了電視轉播權,企業贊助費是國際足聯的最大收入來源——約為15.8億美元(總收入為48億美元)。當時,各大公司競相爭奪贊助名額,希望能在為期一個月的賽事中,在30多億觀眾面前推廣自己的品牌(單是在巴西舉行的決賽就吸引了10多億觀眾;2018年的超級盃決賽只吸引了1億多人)。但醜聞改變了這種情況。由於擔心與國際足聯或俄羅斯聯繫在一起,幾個大的合作夥伴(例如索尼[Sony]、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嘉實多[Castrol])退出了,其他一些潛在的贊助商也被嚇跑了。「過去,很多頂尖公司都排隊等待贊助資格,」參與開發國際足聯分層贊助體系的體育營銷專家派翠克·納利(Patrick Nally)表示。「現在,他們吸引不到任何大品牌。」
儘管世界盃的觀眾人數有所增加,但國際足聯上一次簽下西方贊助商還是在2011年,當時,腐敗調查開始曝光。尋找贊助商的艱難,加上巨額訴訟費,導致國際足聯在2016年虧損了3.69億美元,最糟糕的似乎還在後頭。在巴西,世界盃開賽六個多月前,國際足聯就已經表示贊助商名單「銷售一空」。然而今年,直到目前,還有十幾個贊助商空缺,最明顯的空缺出現在「地區支持者」這個較低的檔次裡,它們的權利僅限於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和下一屆世界盃主辦國卡達分別提供了一個頂級贊助商。但國際足聯真正的救命稻草來自一群願意支付數億美元拯救它的中國公司。
填補西方公司留下的空白讓中國企業得以在全球推廣自己的品牌——還能炫耀自己的愛國精神。萬達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和影院公司之一。兩年前,在國際足聯的腐敗醜聞達到高點時,萬達與國際足聯簽署了1.5億美元的全球合作協議。萬達的首席執行官王健林稱該協議是建立在國際足聯的問題之上的。「因為一些西方公司退出了,我們才有了機會,」王健林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公司再多有一兩家與國際足聯合作,對中國申辦世界盃會有一定的幫助。」在過去的18個月裡,海信(電子產品)、Vivo(智慧型手機)、蒙牛(乳製品)和雅迪(電動車)等中國公司響應了這個號召。
難以預測這些中國公司是否會在國外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對他們來說,贊助顯然是為了獲得許多公司夢寐以求的東西:全球觀眾,以及與麥當勞(McDonald’s)等西方巨頭共享播放時間所帶來的正統地位。不過,最顯著的影響可能在軟實力領域:幫助鞏固中國與俄羅斯日益緊密的關係,發出全球經濟重心從西方轉向東方的信號。「所有這些都是在一個巨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發生的,」英國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的體育事業教授西蒙·乍得威克(Simon Chadwick)說。「中國的目的不是拯救國際足聯,而是在未來十年裡影響其決策。可以說,它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中國贏得世界盃主辦權。」
儘管中國在各個方面發展自己的軟實力——通過語言機構、文化項目或租借它最有效的大使大熊貓等——但中國明白,幾乎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足球的影響範圍、影響力或聲望。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一種被稱為「體育場外交」的軟實力,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修建足球場,以緩和政治關係,獲取自然資源(去年,在盛產石油的加蓬舉辦的非洲國家杯[African Cup of Nations]上,四個體育場都是中國修建的)。但是現在,中國想成為一個重要足球強國,獲得世界盃主辦權,並最終奪得冠軍,贏得聲望。「可能只有足球能讓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一起,」乍得威克說,「它是中國還不會說的一種全球語言,中國迫切地希望掌握這種語言。」
早些時候,中國似乎太過瘋狂。習近平曾誓言,在2025年之前,利用足球打造近8000億美元的體育經濟。根據畢馬威(KPMG)一份報告的計算,這個數字超過目前全球體育經濟的總和。中國的富商們響應這個號召,競相向近24家歐洲足球俱樂部投資了約25億美元,既有曼城(Manchester City)和AC米蘭(AC Milan)這樣的巨頭,也有布拉格斯拉維亞(SK Slavia Prague)和法國的索肖(FC Sochaux)等規模較小的俱樂部。這股熱潮擴展到了頂級球員和教練身上。僅在2016-17賽季的冬季,非常平庸的中超聯賽的各個球隊共斥資4億多美元購買了卡洛斯·特維斯(Carlos Tevez)和奧斯卡(Oscar)等國際球星,花費甚至超過了英超聯賽(English Premier League)。這些舉措旨在構建球迷文化,讓當地的球隊更專業。但它們在提高中國足球水平方面收效甚微。今年3月,中國國家隊在與威爾斯的表演賽中以0比6慘敗,暴露了自己的拙劣。
去年,北京開始打擊它所說的「非理性投資」(包括足球俱樂部),並對跨國轉會費收取100%的重稅,中國的足球支出熱潮放緩。這些限制措施是一場打擊腐敗和資本外逃的廣泛行動的一部分。在這項行動中,高價收購足球俱樂部等外國資產的交易受到審查,被認為可能是洗錢行為。這种放緩可能看上去像是撤退,但乍得威克認為,中國的足球夢還活著,只是進行了調整,轉向中國自己的足球發展和舉辦世界盃的宏偉目標。
鑒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中國企業成了國際足聯的重要贊助商——大部分專家認為世界盃不可避免地會來到中國,最早可能在2030年。另一個長期目標,即贏得世界盃,需要的不僅僅是錢。在國際足聯的211個成員國(比聯合國多18個)中,只有八個贏得過世界盃。它們中的三個國家——巴西、德國和義大利——拿下了20座獎盃中的13座。正如常駐日本的美國足球教練湯姆·拜爾(Tom Byer)所說,「足球發展中的一大錯誤觀念是,只要在最上層花大錢,突然就會出現大量人才。」拜爾參與了中國一個青年發展計劃的設立。
但北京似乎決心一試。它為成為足球超級大國制定的50點規劃中,有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目標:到2020年要建成兩萬個訓練中心和六萬個新足球場,要有5000萬經常踢足球的人。但即使這些目標都實現了,中國社會存在的阻礙因素依然巨大: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一心只重視教育、缺乏足球乃至運動文化。然後是足球失敗的歷史。在中國,有個關於足球的笑話流傳甚廣。一個球迷死後來到天堂,上帝答應實現他的一個願望。此人說出的願望連上帝都很難做到。於是,上帝允許他再說一個願望。球迷說,「我要中國隊贏得世界盃。」猶豫了片刻,上帝說:「再說一遍,你前一個願望是什麼?」
China Won’t Play in This World Cup. It Still Hopes to Profit.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601/china-wont-play-in-this-world-cup-it-still-hopes-to-profit/zh-hant/
6月14日,世界盃(World Cup)在莫斯科開幕時,球迷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現象。除了Visa、愛迪達斯(Adidas)和可口可樂(Coca-Cola)等著名全球品牌的華麗廣告之外,還會大量湧現蒙牛、Vivo和萬達等鮮為人知的公司的廣告。這些新出爐的世界盃贊助商推銷的東西跟足球的關係並不緊密,例如,上述三家企業分別是做乳製品、電動車和電影院生意的。它們來自同一個國家,該國的國家隊從未在世界盃上踢進過一個球,也不在今年的32支參賽隊伍之列,但它依然認為自己是足球的未來,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北京從不掩飾自己的足球野心。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誓言要把中國打造成「足球超級大國」,它將主辦、參加,並渴望在2050年前贏得世界盃。最後這個目標似乎荒唐可笑、難以企及:中國男足的世界排名是第73位,落後於庫拉索和佛得角等「巨頭」。不過,中國企業作為頂級贊助商突然出現在今年的世界盃上,標誌著中國在足球領域趁虛而入的崛起。它的介入是一場危機促成的。實際上是兩場危機——世界盃主辦國俄羅斯和國際足聯(FIFA)都受到醜聞和爭議的困擾,給該賽事蒙上了陰影,使它難以吸引企業贊助商。
國際足聯仍被一樁多頭腐敗案困擾,迫使長期擔任主席的塞普·布拉特(Sepp Blatter)於2015年辭職,並導致全世界30多名足球界人物遭到起訴。與此同時,俄羅斯在西方受到嚴厲指責,原因包括在外國領土上毒殺一名前間諜和他的女兒、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煽動戰爭,以及干預西方選舉。一位英國國會議員將今年的世界盃與1936年的納粹奧運會相提並論,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表示贊同,並哀嘆,「普丁在這場賽事上出風頭的前景令人作嘔」。世界盃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現在它的友好表象已經褪去。「俄羅斯人早先關於世界盃的言論——『我們想歡迎全世界』——基本上已經消失,」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俄羅斯體育政治專家斯文·丹尼爾·沃爾夫(Sven Daniel Wolfe)表示,「俄羅斯精英已不再試圖融入西方世界。他們現在非常滿足於兜售自己的『戰略重心轉向東方』」。
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上,除了電視轉播權,企業贊助費是國際足聯的最大收入來源——約為15.8億美元(總收入為48億美元)。當時,各大公司競相爭奪贊助名額,希望能在為期一個月的賽事中,在30多億觀眾面前推廣自己的品牌(單是在巴西舉行的決賽就吸引了10多億觀眾;2018年的超級盃決賽只吸引了1億多人)。但醜聞改變了這種情況。由於擔心與國際足聯或俄羅斯聯繫在一起,幾個大的合作夥伴(例如索尼[Sony]、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嘉實多[Castrol])退出了,其他一些潛在的贊助商也被嚇跑了。「過去,很多頂尖公司都排隊等待贊助資格,」參與開發國際足聯分層贊助體系的體育營銷專家派翠克·納利(Patrick Nally)表示。「現在,他們吸引不到任何大品牌。」
儘管世界盃的觀眾人數有所增加,但國際足聯上一次簽下西方贊助商還是在2011年,當時,腐敗調查開始曝光。尋找贊助商的艱難,加上巨額訴訟費,導致國際足聯在2016年虧損了3.69億美元,最糟糕的似乎還在後頭。在巴西,世界盃開賽六個多月前,國際足聯就已經表示贊助商名單「銷售一空」。然而今年,直到目前,還有十幾個贊助商空缺,最明顯的空缺出現在「地區支持者」這個較低的檔次裡,它們的權利僅限於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和下一屆世界盃主辦國卡達分別提供了一個頂級贊助商。但國際足聯真正的救命稻草來自一群願意支付數億美元拯救它的中國公司。
填補西方公司留下的空白讓中國企業得以在全球推廣自己的品牌——還能炫耀自己的愛國精神。萬達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和影院公司之一。兩年前,在國際足聯的腐敗醜聞達到高點時,萬達與國際足聯簽署了1.5億美元的全球合作協議。萬達的首席執行官王健林稱該協議是建立在國際足聯的問題之上的。「因為一些西方公司退出了,我們才有了機會,」王健林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公司再多有一兩家與國際足聯合作,對中國申辦世界盃會有一定的幫助。」在過去的18個月裡,海信(電子產品)、Vivo(智慧型手機)、蒙牛(乳製品)和雅迪(電動車)等中國公司響應了這個號召。
難以預測這些中國公司是否會在國外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對他們來說,贊助顯然是為了獲得許多公司夢寐以求的東西:全球觀眾,以及與麥當勞(McDonald’s)等西方巨頭共享播放時間所帶來的正統地位。不過,最顯著的影響可能在軟實力領域:幫助鞏固中國與俄羅斯日益緊密的關係,發出全球經濟重心從西方轉向東方的信號。「所有這些都是在一個巨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發生的,」英國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的體育事業教授西蒙·乍得威克(Simon Chadwick)說。「中國的目的不是拯救國際足聯,而是在未來十年裡影響其決策。可以說,它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中國贏得世界盃主辦權。」
儘管中國在各個方面發展自己的軟實力——通過語言機構、文化項目或租借它最有效的大使大熊貓等——但中國明白,幾乎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足球的影響範圍、影響力或聲望。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一種被稱為「體育場外交」的軟實力,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修建足球場,以緩和政治關係,獲取自然資源(去年,在盛產石油的加蓬舉辦的非洲國家杯[African Cup of Nations]上,四個體育場都是中國修建的)。但是現在,中國想成為一個重要足球強國,獲得世界盃主辦權,並最終奪得冠軍,贏得聲望。「可能只有足球能讓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一起,」乍得威克說,「它是中國還不會說的一種全球語言,中國迫切地希望掌握這種語言。」
早些時候,中國似乎太過瘋狂。習近平曾誓言,在2025年之前,利用足球打造近8000億美元的體育經濟。根據畢馬威(KPMG)一份報告的計算,這個數字超過目前全球體育經濟的總和。中國的富商們響應這個號召,競相向近24家歐洲足球俱樂部投資了約25億美元,既有曼城(Manchester City)和AC米蘭(AC Milan)這樣的巨頭,也有布拉格斯拉維亞(SK Slavia Prague)和法國的索肖(FC Sochaux)等規模較小的俱樂部。這股熱潮擴展到了頂級球員和教練身上。僅在2016-17賽季的冬季,非常平庸的中超聯賽的各個球隊共斥資4億多美元購買了卡洛斯·特維斯(Carlos Tevez)和奧斯卡(Oscar)等國際球星,花費甚至超過了英超聯賽(English Premier League)。這些舉措旨在構建球迷文化,讓當地的球隊更專業。但它們在提高中國足球水平方面收效甚微。今年3月,中國國家隊在與威爾斯的表演賽中以0比6慘敗,暴露了自己的拙劣。
去年,北京開始打擊它所說的「非理性投資」(包括足球俱樂部),並對跨國轉會費收取100%的重稅,中國的足球支出熱潮放緩。這些限制措施是一場打擊腐敗和資本外逃的廣泛行動的一部分。在這項行動中,高價收購足球俱樂部等外國資產的交易受到審查,被認為可能是洗錢行為。這种放緩可能看上去像是撤退,但乍得威克認為,中國的足球夢還活著,只是進行了調整,轉向中國自己的足球發展和舉辦世界盃的宏偉目標。
鑒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中國企業成了國際足聯的重要贊助商——大部分專家認為世界盃不可避免地會來到中國,最早可能在2030年。另一個長期目標,即贏得世界盃,需要的不僅僅是錢。在國際足聯的211個成員國(比聯合國多18個)中,只有八個贏得過世界盃。它們中的三個國家——巴西、德國和義大利——拿下了20座獎盃中的13座。正如常駐日本的美國足球教練湯姆·拜爾(Tom Byer)所說,「足球發展中的一大錯誤觀念是,只要在最上層花大錢,突然就會出現大量人才。」拜爾參與了中國一個青年發展計劃的設立。
但北京似乎決心一試。它為成為足球超級大國制定的50點規劃中,有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目標:到2020年要建成兩萬個訓練中心和六萬個新足球場,要有5000萬經常踢足球的人。但即使這些目標都實現了,中國社會存在的阻礙因素依然巨大: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一心只重視教育、缺乏足球乃至運動文化。然後是足球失敗的歷史。在中國,有個關於足球的笑話流傳甚廣。一個球迷死後來到天堂,上帝答應實現他的一個願望。此人說出的願望連上帝都很難做到。於是,上帝允許他再說一個願望。球迷說,「我要中國隊贏得世界盃。」猶豫了片刻,上帝說:「再說一遍,你前一個願望是什麼?」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