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忙者榮耀?你大可不必太 Social?
忙者榮耀?你大可不必太 Social?[/size=5]
2017年10月17日 by 仲韋



中文有一精警詞語 ——「應酬」,表示交際往來,又帶有勉強應付、不得已而為之的意思。現代社會強調社交力,日本甚至有年輕白領花錢請來陌生人裝作 Girl’s talk 聚會。但真正花費精力的,也許就是每週不間斷的應酬。英國自由撰稿人 Madeleine Dore 在 BBC Capital 專題中表示,[#227700]從她的採訪經驗中,包括訪問藝術家、作家、創意企業家等等,關於他們的成功之道,總有一個常見的答案:「Well,我沒有社交生活。」[/#227700]

社交是一件相當消耗時間的事。Dore 屈指一算,她於社交活動平均每週花上 22 小時以上。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基於勇於求證的精神,她決定嘗試斷絕社交生活,看看會否讓她的工作效能提升。

斷絕社交生活,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就是「FOMO」,即是「錯失焦慮症」(fear of missing out)。例如當都市人手機電力用盡或沒有流動數據時,不能立時查看電郵、短訊、Whatsapp⋯⋯不能連續與人聯繫,焦慮便油然而生,惟恐錯失社交機會或拖延了工作。

坐言起行,Dore 決定先實驗一個月。面對星期六晚的邀約,她都忍痛拒絕。起初 FOMO 確是一大困擾,不過日復一日,焦慮錯失的感覺開始紓緩。實驗期間,她覺得自己好像有更多寫作的意念和內容,亦有多時間來閱讀或看 Netfilx。

[#227700]除了騰出更多時間工作,Dore 認為自己健康和幸福都有所得著。多了在家煮食,多了運動,更早入睡,享受休息的時刻。沒有社交生活並不等於無所事事。Dore 說:「我懂得擁抱空閒的時間,享受寂靜的時刻。」出外散步、不用電腦和手機在咖啡店休憩、又或乾脆發個白日夢。

2016 年的一項小樣本研究或許有些啟示。研究衡量了 48 人在 12 天內的精神狀態、情緒、疲勞和壓力,發現外向行為讓他們較愉快,顯得精力旺盛,但這些行為也導致他們 3 個小時後更加疲勞。雖然只是小樣本,但足以揭示社交活動、工作、學習等,都需要付出代價。這個觀察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 也許,重點並不是活躍於社交或工作以致精力耗盡,而是人們沒有給自己安排適當的休息。[/#227700]

在人人鬥忙的時代,忙碌彷彿成了一個榮耀。「唉,我尋晚先 OT 完,今晚又要同舊同學飲嘢,真係好忙囉。」忙者榮耀 ——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作者 Silvia Bellezza 解釋:「當你發出忙碌信號時,你基本上是在告知別人你很重要 —— 不是因為穿着昂貴衣服,而是因為你極受歡迎、人人渴求。」

[#227700]Dore 的反社交實驗並不是真的提倡斷絕社交。無可否認,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社交往往是工作生活的重要元素,亦是鞏固和發掘客戶的手段。但除了追求工作 — 生活平衡以外,都市人要考慮的,應該是把工作和生活更好地配合。[/#227700]

家庭和工作研究所聯合創始人 Ellen Galinsky 發現,具「雙重中心」的人(擁有超過一個興趣或焦點,而重要程度相約),是對生活最滿意的人。Galinsky 解釋道:「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只有一個焦點,這個部分一旦出了問題,後果堪虞。但如果你有其他重要的事情,例如是創造性的活動 —— 運動、社區參與,或者別的朋友圈,你總是會做得更好。」

享受寂靜、閱讀、運動、煲劇的樂趣,並不用完全斷絕社交;得到一項好處,並不代表要完全捨棄有價值的事情。你需要的是重新定義哪些事項重要,再從中取得平衡。

原文:
http://www.cup.com.hk/2017/10/17/no-need-to-be-so-sociable/
Good0Bad2
2018/06/24, 1:23:36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