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以史為鑑:帝國的黃昏
中美貿易戰開波,被稱為經濟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表面是因為貿易逆差及市場開放問題,實際是兩大經濟強國角逐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幾年前已經吹出一個叫「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這是源於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對歷史的研究及歸納,描述雅典與斯巴達兩個城邦之間的鬥爭,一個新崛起的強權挑戰現有霸主地位,必然引發戰爭。如果這是定律,中美之間就必有一戰。究竟歷史上的戰爭,是否都是無法避免,而背後主宰的是超越個人力量?
歷史的不可抗力
今天介紹一本關於鴉片戰爭的最新研究,書名叫《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中譯本︰《帝國的黃昏︰鴉片戰爭及中國最後的黃金時代的終結》),作者是美國歷史學教授 Stephen Platt(中文名字裴士鋒)。他的前作《太平天國之秋》,詳述這場發生在晚清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內戰,其流暢的說故事能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裴士鋒問的問題是鴉片戰爭是無可避免嗎?他說:「這個時代的結果是有多麼隨意和出人意料,記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鴉片戰爭不是大英帝國的某種長期計劃……也不是某些文化衝突不可避免的結果。」他認為人的因素在鴉片戰爭中起關鍵作用,是中英雙方人物的互動及回應方式,令大家一步一步走入戰爭。裴士鋒認為:「如果義律沒有被恐慌打敗,在面對林則徐的威脅時做出如此之大的過激反應。」「或者,如果林則徐本人更願意與義律合作,而不是反對他;如果他們基於共同利益展開合作,控制英國鴉片走私者。或者如果只有五位下議院議員在1840年4月10日早晨投了不同的票——如今我們回顧那個時代的時候,便有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的教訓。」
真實的歷史沒有What if,但歷史學者可以通過What if提問,解釋歷史舞台上的演員的行動,理解他們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一切是否必然,無可避免。在《帝國的黃昏》一書中,作者認為中英兩國當時開戰並非必然,在1839年冷靜的頭腦有可能佔上風,但自1802年以來,狂熱地相信以戰爭實現貿易目的,這股力量周而復始地出現,即使1839年能安然度過,往後戰爭的危機仍會持續出現。鴉片戰爭是中華帝國黃金時代的終結,財富和權力不可阻擋地從東方轉向西方,這是兩國走向戰爭的不可改變軌迹,至於何時發生,則有其偶然性,而人的因素是關鍵。今天財富和權力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回顧鴉片戰爭這段歷史,可以令我們得到一些教訓,正如鴉片戰爭中義律、林則徐兩位主角,他們是有選擇可避免戰爭。
中英戰爭是否必然?林則徐當時是有選擇的。
狂熱民粹愛國賊
今天中美貿易角力,背後主宰的力量是財富與權力轉移,過去幾年中共官方一直鼓吹民粹,用民族主義去管治國家,令精英階層都自以為真正強國崛起,可直接挑戰美國霸權,全國充斥狂熱頭腦,甚至認為中美必有一戰,早來好過遲來。而美國同樣步入民粹,沒有空間容納冷靜的頭腦。所謂修昔底德陷阱,證諸歷史,不一定會引發戰爭,如我們曾身處美蘇冷戰時代,最後也沒有觸發戰爭。如果中共懂得反省過去幾年頭腦發熱的民粹主義,理解當年鄧小平韜光養晦的苦心,撥亂反正,徹底拋棄「敢於亮劍」這種「環球時報式」的廉價民粹宣傳,讓冷靜的頭腦起作用,則個人的力量,在歷史中仍然扮演關鍵的角色。
撰文:劉細良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713/20448040
+++++++++++++++++++++++++++++++++++++++++++++++++++++++++++++++++
其實晚清個真正國力係點冇人知 ,不過林則徐條友都係抽油水(類似現在搓胸勤),變咗民族英雄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