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飲食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野人周記】路環九澳的七苦與多福



澳門今天還有天然海岸嗎?十九世紀中葉起百多年來不斷的填海拓地,澳門的天然海岸線,已經幾乎消失殆盡了。1986年新一輪填海工程,離島區也不能倖免,氹仔的國際機場和北安碼頭、路環的聯生工業村,都是填海得來的。要尋找僅餘的全天然岩岸,恐怕要到澳門的海角天涯——路環九澳。

小時候在澳門隨外婆生活,兒時記憶中的路環,偏遠如吉澳、鴨洲,沒有澳氹大橋的日子,只能乘船到達。路環古稱九澳島,乾隆年間《澳門記略》記載路環為「九澳山」,現時的九澳,指的只是路環東南岬角地區,澳門只有兩條客家村,其中一條就在九澳。名為「大擔角」的海角之上,有燈塔一座,岩岸原為村民釣魚勝地,山長水遠來訪,為的不是釣魚,而是崖下「九澳蝙蝠洞」。

大擔角上有海蝕洞兩座,西面一座較淺,據說曾有麻鷹築巢,故名「麻鷹洞」,靠近燈塔的另一座巨洞,洞內盡是倒掛洞頂縫隙的蝙蝠,才是「蝙蝠洞」。高約三十公尺的蝙蝠洞是澳門最大的天然岩洞,Y字形的洞道深入達六十公尺,然後左右分岔;洞口直崖壁立,壁上有攀岩釘,但長年水淹,只有趁大潮退盡之際露出沙灘,方可以繩索攀下進入。農曆六月初三,海潮大漲亦大退,下午退盡之時,水位原可降至-0.15公尺,可惜適逢強烈季候風來龔,黑球信號下驚濤拍岸,連洞口也無法靠近,只能遠觀。蝙蝠素為「福」之象徵,澳門的亞熱帶海洋氣候吸引蝙蝠棲居,已知的品種有10個,棲身九澳蝙蝠洞內的種群,是其他地區並無記錄的棕果蝠和大足鼠耳蝠,早年的數量亦可觀。路環本來較少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可是九澳的蝙蝠並不幸福,2009至2012年間民政總署《澳門翼手類物種多樣性調查》報告中指出,近年洞內大足鼠耳蝠數量急降,相信跟附近環境變化有極大關係,面對離島大興土木,油庫、水泥廠和發電廠聚集,近在咫尺的機場噪音嚴重,牠們也只能自求多福。

雖為重要蝙蝠棲息地,九澳較為人熟悉的,還是它的「七苦聖母堂」、人去樓空的「痲瘋村」,以及跟這一切息息相關的慈幼會胡子義(Gaetano Nicosia)神父。在那對痲瘋病仍充滿恐懼的年代,病患者被隔離到最偏遠荒涼、人稱「痲瘋村」的九澳病院,除肉體痛苦,精神上亦受盡被離棄的折磨。1963年,來自西西里的胡神父自薦到來照顧病者,並於1966年在村內建成七苦聖母小堂,把痲瘋村易名「聖母村」,致力服務病患弱小的胡神父在澳門近半個世紀,除關懷痲瘋病人,亦與被離棄的殘障兒童、精神病患者、貧苦無顧的偏遠地區孩子、窮途末路的邊緣青少年同行,先後設立多個機構和學校,提供照護和安身之所,直到2011年退休回港入住黃竹坑安老院,2017年11月安息主懷,享年102歲。

痲瘋病絕迹多年,留院病友亦遷入毗鄰新建的健康院,七苦聖母堂旁邊的聖母村葡式小屋日漸荒廢,幾近倒塌,文化局有意把聖母村活化成旅遊項目,年前開始進行修復工程,卻引起不少民間議論。聖母村建築不是法定保護文物,不需要用嚴格細緻的方法修葺,眼前的完成品過份簇新,失去原有的古樸味道。巴特農神殿雖為廢墟,卻有一種掩蓋不了的光芒,聖母村的重要價值,在於那致力服務病患弱小的奉獻精神,一旦淪為另一個吃喝遊樂的場地,這光芒亦蕩然無存,實在可惜。


九澳痳瘋村僅存的原貌的建築。


小資料:•乘坐21A巴士,媽閣往九澳油庫總站下車 •蝙蝠洞岩岸陡直崎嶇,無經驗或裝備者不宜犯險



野人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720/20454579
+++++++++++++++++++++++++++++++++++++++++++++++++++++++++++++++++
「痲瘋村」 個名
Good0Bad0
2018/07/20, 10:58:35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