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你的性別由誰決定?那個被迫成為女孩的小男生
你的性別由誰決定?那個被迫成為女孩的小男生[/size=6]
作者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2018-07-31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136

大衛.雷默(David Reimer)(右)出生時是男孩,卻從小被當成女孩養育。 圖片來源:截取自網路。
如果基因是單方面地決定性生理結構,那麼它又如何影響性別認同?
2004年5月5日上午,一名38歲的男子大衛.雷默(David Reimer)走到一家超市的停車場,用一把削短型散彈槍自殺。此人於1965年出生,取名布魯斯.雷默(Bruce Reimer),不論在染色體或基因上都是男性。大衛誕生後不久,做了包皮環切手術時,因為醫師醫術低劣,使得陰莖嚴重受損,無法重建,因此父母火速帶他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向精神病學家約翰.莫尼(John Money)求助。
莫尼對性別和性行為的研究興趣馳名國際,他評估了孩子的狀況,把他當成實驗品,要家長把布魯斯閹割,當成女孩養育。他的父母渴望能給兒子「正常」的生活,因此同意了,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布倫達。
莫尼在雷默身上做實驗,想測試1960年代一種在學術界流行的理論,但他並沒有徵求大學或醫院的許可。當時流行的想法是:性別認同並非來自天生,而是藉由社會表現和文化模仿(「你就是你的行為,後天勝於先天」)培養的。這種觀念大行其道,而莫尼就是最熱忱且鼓吹最力的支持者。他把自己當成改造賣花女的希金斯教授(蕭伯納的劇本《窈窕淑女》[Pygmalion]),只是改造的是性別。他鼓吹「性別重新分配」,由行為和荷爾蒙療法重新改造性的身分(這是由他發明的長達數十年的過程,讓他的受測者改頭換面)。
根據莫尼的建議,「布倫達」被打扮成女孩,也被當成女孩養育。她留了長髮,玩具是洋娃娃和縫紉機。她的老師和朋友一直都不知道她的性別遭到轉換。
被強迫變成女性之後的人生
布倫達有一個同卵孿生兄弟,名叫布萊恩,他被當作男孩養育。為了研究,兩人童年經常赴莫尼在巴爾的摩的診所。在他們快要進入前青春期時,莫尼開了雌激素補充劑,讓布倫達能有女性化的發育,也安排了人工陰道的手術,讓她在生理結構上完全轉變為女人。莫尼發表了一系列經常被引用的論文,吹噓性別重新分配的成功。他表示布倫達十分平靜,正在調整她的新身分。布倫達的孿生兄弟布萊恩是「莽撞」的男孩,而布倫達則是「活潑的小女孩」。莫尼聲稱,布倫達輕而易舉地變成女性,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在出生時,性別認同分化不完全,足以讓天生男性重新被指定為女孩。」
現實上,再沒有比這更背離事實的了。布倫達4歲時就拿起剪刀,把她被強迫穿上的粉紅色和白色洋裝剪成碎片。如果教她像女孩一般走路和說話,她就會勃然大怒。被迫接受她明明知道是虛假不諧的身分,使她焦慮、沮喪、困惑、痛苦、經常暴怒。她的成績單說她「像男生」、「喜主導」、「精力充沛」。她不肯玩洋娃娃,也不和其他女生為伍,喜歡她兄弟的玩具(她唯一一次用縫紉機,是由父親的工具箱偷來螺絲起子,按部就班一絲不苟地把機器拆開)。也許教布倫達年幼同學最困惑的是,她雖然聽話地去女生的洗手間,但卻總是把兩腿張開,站著小便。
14年後,布倫達對這種荒誕的笑話喊停。她不肯接受陰道手術,也不再吃雌激素藥丸。她接受了雙側乳房切除術,切除乳房組織,並注射睪丸酮恢復到男兒身。她/他,把名字改成大衛,在1990年娶了一名女子,只是他們的關係一開始就受盡折磨。布魯斯/布倫達/大衛,這個先變成女孩又變成男人的男孩依舊在各種焦慮、憤怒、否定和抑鬱之間掙扎。他失去了工作、婚姻也失敗,2004年,大衛在與妻子激烈爭吵之後自殺。
你能將染色體是男性的孩子變成女孩嗎?
大衛並非特例。1970和80年代,文獻上還有幾個性別重新分配的例子,想要藉心理和社會的調整,把染色體是男性的孩子變成女性,每個案例都有自己的苦擾和困難。有些情況下,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情況並不像大衛那麼嚴重,但是這些男/女性一直到成年都免不了焦慮、憤怒、煩躁不安和困惑迷失。
其中一個案子特別發人深省,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一名姑且稱之為C的女子去看精神科醫師。她穿著荷葉邊印花襯衫和硬牛皮夾克,自己描述為「我的皮革和花邊混搭打扮」。C可以安然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雙重性別,卻無法接受自己「本質上是女性的自我意識。」1940年代出生的C被當成女孩撫養,她記得自己在學校時像男孩一樣淘氣。她從不覺得自己有男性的身體,但總覺得和男性很親(「我覺得自己有男人的腦」)。她20多歲時嫁了一個男人,也和他共同生活,直到有一次偶然「三人行」時,那個女伴點燃了她對女人的綺想。她的丈夫娶了那個女人,而C則發展出一連串的女同志關係。她在平靜和抑鬱之間搖擺不定。她加入了一個教會,發現了培育性靈的社群(除了一位牧師指責她同性戀,並建議她接受治療,以求「轉變」)。
到了48歲,她在內疚和恐懼驅使之下,終於向精神科求助。檢查後,她的細胞被送去做染色體分析,發現有XY染色體。由基因上來看,C是男性。她後來才知道儘管他有男性染色體,但他/她在出生時性器官不明,經她母親同意,做了重建手術,把她變成女性。在她6個月大的時候性別重新指定已經開始,到了青春期,她也接受荷爾蒙以治療「荷爾蒙失調」。在C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期,她對自己的性別從沒有絲毫懷疑。
C的例子說明了仔細思考性別和遺傳之間連結的重要。C和雷默不同,她並沒有混淆自己在性別角色的表現:她在公共場合穿著女性服裝,維持異性戀婚姻(至少保持一段時間),並且在48年的時間都符合女性的文化和社會規範。然而,儘管她對自己的性生活感到罪咎,她身分認同的重點(關係、幻想、欲望和性欲)依舊是男性。透過社會表現和模仿,C已能夠學習到後天性別的許多基本特色,但她無法忘懷自己遺傳的心理性欲。
來自基因的性別,無法只靠文化社會重建
2005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出生時被指定為女性性別的「遺傳男性」(即天生有XY染色體的兒童)縱向研究中,證明了這些病例。這些兒童之所以被指為女性,通常是因為生殖器發育不全。有些案例並不像雷默或C那麼痛苦,但絕大多數被指定為女性角色的男性,在童年時期都有中度至重度的性別不安。許多人都受焦慮、抑鬱和困惑折磨,到青春期和成年之後自動把性別改回男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因生殖器不全而在出生時被當成男孩而非女孩養育的「遺傳男性」,完全沒有性別不安的情況,長大成人之後也沒有改變性別的案例。
透過訓練、建議與強制行為、社會表現或文化的干預,可以完全或實質上改變性別認同的假設,終於因為這些病例報告而遭到否定,但在某些圈子裡依舊流行,難以動搖。在塑造性認同和性別認同方面,基因的影響幾乎比任何其他力量都要強大,這個事實如今已很明確。不過,在少數情況下,性別的某些屬性可以透過文化、社會和荷爾蒙重編程序而學習。
由於連荷爾蒙終究也是「出於遺傳」(即基因的直接或間接產物),純粹用行為療法和文化推行重建性別的能力,也就落入不可能之境。的確,醫學上逐漸達成的共識是,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之外,不論生理結構上的變異和差別如何,兒童都該以其染色體(即遺傳)性別為準,但也保留日後如有必要再更換的選擇空間。
作者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2018-07-31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136

大衛.雷默(David Reimer)(右)出生時是男孩,卻從小被當成女孩養育。 圖片來源:截取自網路。
如果基因是單方面地決定性生理結構,那麼它又如何影響性別認同?
2004年5月5日上午,一名38歲的男子大衛.雷默(David Reimer)走到一家超市的停車場,用一把削短型散彈槍自殺。此人於1965年出生,取名布魯斯.雷默(Bruce Reimer),不論在染色體或基因上都是男性。大衛誕生後不久,做了包皮環切手術時,因為醫師醫術低劣,使得陰莖嚴重受損,無法重建,因此父母火速帶他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向精神病學家約翰.莫尼(John Money)求助。
莫尼對性別和性行為的研究興趣馳名國際,他評估了孩子的狀況,把他當成實驗品,要家長把布魯斯閹割,當成女孩養育。他的父母渴望能給兒子「正常」的生活,因此同意了,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布倫達。
莫尼在雷默身上做實驗,想測試1960年代一種在學術界流行的理論,但他並沒有徵求大學或醫院的許可。當時流行的想法是:性別認同並非來自天生,而是藉由社會表現和文化模仿(「你就是你的行為,後天勝於先天」)培養的。這種觀念大行其道,而莫尼就是最熱忱且鼓吹最力的支持者。他把自己當成改造賣花女的希金斯教授(蕭伯納的劇本《窈窕淑女》[Pygmalion]),只是改造的是性別。他鼓吹「性別重新分配」,由行為和荷爾蒙療法重新改造性的身分(這是由他發明的長達數十年的過程,讓他的受測者改頭換面)。
根據莫尼的建議,「布倫達」被打扮成女孩,也被當成女孩養育。她留了長髮,玩具是洋娃娃和縫紉機。她的老師和朋友一直都不知道她的性別遭到轉換。
被強迫變成女性之後的人生
布倫達有一個同卵孿生兄弟,名叫布萊恩,他被當作男孩養育。為了研究,兩人童年經常赴莫尼在巴爾的摩的診所。在他們快要進入前青春期時,莫尼開了雌激素補充劑,讓布倫達能有女性化的發育,也安排了人工陰道的手術,讓她在生理結構上完全轉變為女人。莫尼發表了一系列經常被引用的論文,吹噓性別重新分配的成功。他表示布倫達十分平靜,正在調整她的新身分。布倫達的孿生兄弟布萊恩是「莽撞」的男孩,而布倫達則是「活潑的小女孩」。莫尼聲稱,布倫達輕而易舉地變成女性,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在出生時,性別認同分化不完全,足以讓天生男性重新被指定為女孩。」
現實上,再沒有比這更背離事實的了。布倫達4歲時就拿起剪刀,把她被強迫穿上的粉紅色和白色洋裝剪成碎片。如果教她像女孩一般走路和說話,她就會勃然大怒。被迫接受她明明知道是虛假不諧的身分,使她焦慮、沮喪、困惑、痛苦、經常暴怒。她的成績單說她「像男生」、「喜主導」、「精力充沛」。她不肯玩洋娃娃,也不和其他女生為伍,喜歡她兄弟的玩具(她唯一一次用縫紉機,是由父親的工具箱偷來螺絲起子,按部就班一絲不苟地把機器拆開)。也許教布倫達年幼同學最困惑的是,她雖然聽話地去女生的洗手間,但卻總是把兩腿張開,站著小便。
14年後,布倫達對這種荒誕的笑話喊停。她不肯接受陰道手術,也不再吃雌激素藥丸。她接受了雙側乳房切除術,切除乳房組織,並注射睪丸酮恢復到男兒身。她/他,把名字改成大衛,在1990年娶了一名女子,只是他們的關係一開始就受盡折磨。布魯斯/布倫達/大衛,這個先變成女孩又變成男人的男孩依舊在各種焦慮、憤怒、否定和抑鬱之間掙扎。他失去了工作、婚姻也失敗,2004年,大衛在與妻子激烈爭吵之後自殺。
你能將染色體是男性的孩子變成女孩嗎?
大衛並非特例。1970和80年代,文獻上還有幾個性別重新分配的例子,想要藉心理和社會的調整,把染色體是男性的孩子變成女性,每個案例都有自己的苦擾和困難。有些情況下,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情況並不像大衛那麼嚴重,但是這些男/女性一直到成年都免不了焦慮、憤怒、煩躁不安和困惑迷失。
其中一個案子特別發人深省,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一名姑且稱之為C的女子去看精神科醫師。她穿著荷葉邊印花襯衫和硬牛皮夾克,自己描述為「我的皮革和花邊混搭打扮」。C可以安然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雙重性別,卻無法接受自己「本質上是女性的自我意識。」1940年代出生的C被當成女孩撫養,她記得自己在學校時像男孩一樣淘氣。她從不覺得自己有男性的身體,但總覺得和男性很親(「我覺得自己有男人的腦」)。她20多歲時嫁了一個男人,也和他共同生活,直到有一次偶然「三人行」時,那個女伴點燃了她對女人的綺想。她的丈夫娶了那個女人,而C則發展出一連串的女同志關係。她在平靜和抑鬱之間搖擺不定。她加入了一個教會,發現了培育性靈的社群(除了一位牧師指責她同性戀,並建議她接受治療,以求「轉變」)。
到了48歲,她在內疚和恐懼驅使之下,終於向精神科求助。檢查後,她的細胞被送去做染色體分析,發現有XY染色體。由基因上來看,C是男性。她後來才知道儘管他有男性染色體,但他/她在出生時性器官不明,經她母親同意,做了重建手術,把她變成女性。在她6個月大的時候性別重新指定已經開始,到了青春期,她也接受荷爾蒙以治療「荷爾蒙失調」。在C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期,她對自己的性別從沒有絲毫懷疑。
C的例子說明了仔細思考性別和遺傳之間連結的重要。C和雷默不同,她並沒有混淆自己在性別角色的表現:她在公共場合穿著女性服裝,維持異性戀婚姻(至少保持一段時間),並且在48年的時間都符合女性的文化和社會規範。然而,儘管她對自己的性生活感到罪咎,她身分認同的重點(關係、幻想、欲望和性欲)依舊是男性。透過社會表現和模仿,C已能夠學習到後天性別的許多基本特色,但她無法忘懷自己遺傳的心理性欲。
來自基因的性別,無法只靠文化社會重建
2005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出生時被指定為女性性別的「遺傳男性」(即天生有XY染色體的兒童)縱向研究中,證明了這些病例。這些兒童之所以被指為女性,通常是因為生殖器發育不全。有些案例並不像雷默或C那麼痛苦,但絕大多數被指定為女性角色的男性,在童年時期都有中度至重度的性別不安。許多人都受焦慮、抑鬱和困惑折磨,到青春期和成年之後自動把性別改回男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因生殖器不全而在出生時被當成男孩而非女孩養育的「遺傳男性」,完全沒有性別不安的情況,長大成人之後也沒有改變性別的案例。
透過訓練、建議與強制行為、社會表現或文化的干預,可以完全或實質上改變性別認同的假設,終於因為這些病例報告而遭到否定,但在某些圈子裡依舊流行,難以動搖。在塑造性認同和性別認同方面,基因的影響幾乎比任何其他力量都要強大,這個事實如今已很明確。不過,在少數情況下,性別的某些屬性可以透過文化、社會和荷爾蒙重編程序而學習。
由於連荷爾蒙終究也是「出於遺傳」(即基因的直接或間接產物),純粹用行為療法和文化推行重建性別的能力,也就落入不可能之境。的確,醫學上逐漸達成的共識是,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之外,不論生理結構上的變異和差別如何,兒童都該以其染色體(即遺傳)性別為準,但也保留日後如有必要再更換的選擇空間。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