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體育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體壇人物:內容為王 伍家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807/20470377

體壇人物:內容為王 伍家謙


■伍家謙離開電視台後成立自家平台,深信好的內容必能一擊即中,有人欣賞。謝榮耀攝

無綫解散體育組的時候,前無綫新聞部體育主播伍家謙正身處俄羅斯,代表自家擁有的網上平台,採訪世界盃。以天價購入轉播權的樂視,出師未捷身先死;四年前買下轉播權而蝕大錢的無綫,高調宣佈從今視國際體壇盛事如無物。好像只有伍家謙樂此不疲。

「想賺錢,在世界盃期間,出去做幾場主持,的確又舒服又賺得更加多。我有個朋友,在大機構工作,他說:『工作的全部滿足感只來自份人工。』如果,所有工作都用金錢來衡量價值,做人會好無癮,還有甚麼意義?」

伍家謙以體育傳媒人自居。堅信Content Is King。「不是觀眾要求甚麼,便狂塞他們甚麼。身為傳媒人,有責任為觀眾帶來有意義的資訊,透過報道呈現自己所相信的世界觀。」當傳媒被視為夕陽工業,鬥快鬥多鬥好笑才是王道,居然還有人背其道而行。

「不要把我說得好像很偉大。我只不過為興趣。」就像櫻木花道在《男兒當入樽》的結局,打籃球,甚麼動機也不是,只是很單純的喜歡。



別讓老來後悔

「你喜歡看電視,對上一次看電視,是幾時?前一晚?出門口之前?對上一次拿起手提電話又是幾時?幾分鐘之前?幾秒之前?世界不斷轉動,傳媒的戰場一早改變了。」


四年前,巴西世界盃,伍家謙仍然是無綫人,現場採訪。「以前,想做出來的報道接觸到最多受眾,只能夠倚賴主流媒體提供頻道;今日,你有手提電話,你有YouTube,你有社交媒體,每個人都是一條頻道。想做跟體育有關的報道工作,是否必須拘泥於傳統媒體?」

疑問揮之不去,想起《足球小將》。麥泰萊曾經說過:做了後悔,總好過未做而後悔。看《足球小將》大的伍家謙深表認同。巴西世界盃一完結,決定離開。

「我最怕老來後悔。下決定那時,剛結婚,可能會有新的家庭成員,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預計到以後的負擔只會更大,會連走的膽量,也不再有。」手頭上只有一份為時半年的短期公關工作,薪水較現職低,還是賭一賭。只求有機會接到外面的工作。

留在無綫新聞部的話,接受訪問也不可能。「賭博?不算。我幾相信自己可以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價值。世界上最昂貴是甚麼?是機會。我買的,是買一個未來可能性。」

離開電視台之後,伍家謙用自己方法製作出一條講述台灣高中生籃球賽的短片。台灣,高中生,不可能會在電視台新聞時段看得到。「我拍了足足兩日。在電視台,資源上一定不容許。攝影師時間是一項資源;播放時段也是一項資源。」

短片得到的反應遠超預期。奇怪,香港觀眾不是只關心英超或NBA嗎?「Content Is King。好的內容始終有人愛看。何謂好的內容?是一篇好的文稿?是一個好好的訪問?以前間公司偏偏只重視花巧的包裝,只重視有甚麼美術圖案。」



搶灘的小勝利

自立門戶後一擊即中,算不算吐氣揚眉?「沒有。」不是謙虛,是太清楚遊戲規則截然不同。「世界充斥住太多娛樂,會讓人分心,無法集中。以前的電視報紙雜誌是接觸外界唯一途徑,現在有太多,like and share的周期太短,得到一次半次掌聲不值得高興,只能夠當成搶灘的小勝利。再沒有慣性收視,下次做得不夠好,可以完全無人問津。」伍家謙追求的,是持之以恒的成功。

知易行難。難題一:鬥快必敗。「資訊重要,但資訊也越來越廉價。有賽果更新立即擺出來?已有太多渠道專門報道比數。你看看曹星如的拳賽,網絡鋪天蓋地的直播,直接、快捷,鬥快根本無得鬥。是否應該轉為深度式報道?受過專業訓練的傳媒人,就是時候展現功力。」

問題是,香港人關心深度嗎?伍家謙很清楚,香港人支持的,不是體育,是獎牌。「劉翔也不是今天練習明天比賽明天贏,是足足花了四年時間操練。那四年,沒有報道價值?」伍家謙很想將鎂光燈射向沒有獎牌在手的運動員。

「不要針對香港。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夠資源,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把自己晉身焦點中間。南韓的游泳選手朴泰桓,有獎牌時,贊助商不絕;無獎牌了,也要為自己的訓練費用場地費用張羅。」

好了,就當以上難題統統可以解決,最核心的提問是:香港人真的需要體育節目?無綫解散體育組,坊間一片可惜之聲,歷時不夠一日。「從商業考慮,你不能說電視台錯誤。要將節目轉型,或者採用其他方法表達,我也理解。

但將整個體育組滅絕,就好明顯好強烈地傳遞出一個訊息:不會再投資在體育項目之上。你找一個很出名的電影導演,也不會懂得控制體育節目播放。不同領域有不同領域的專業,製作體育節目的專業,不再被需要了。」

事實上,俄羅斯世界盃幾乎沒有電視台敢接手;來屆奧運會,也彷彿成為燙手山芋。就連歐聯,香港的轉播權也未落實。跟昔日的天價爭奪戰,兩個光景。「甚麼英超,甚麼國際體壇大事,只不過是體育一部份。我更想專注的,是本地新聞。

何況,國際足協、國際奧委會已經開始販賣網上轉播權,不會沒人買,只不過得主未必是電視台。逐場逐場付費,可能更符合現代需求。」

伍家謙很想報道不停努力訓練的香港隊運動員,但香港隊運動員很難闖入奧運會頒獎台,更未見到有希望打得進世界盃決賽周。結果,即使關注世界盃,還是費盡心思報道有可能讓香港人產生共鳴的題材。


■世界盃官方採訪證到手,伍家謙坦言還是有點感動。

傳媒不是工廠

在俄羅斯世界盃,國際足協為香港網絡媒體預留了一份工作證,歡迎申請,隨機抽籤。伍家謙好運,抽中。選拔了兩位零經驗年輕人同行。「當某電視台表明不會購入體育節目轉播權,換句話說,新的一代就算入去工作,也不會經歷到我經歷過的。

我後生時,一張白紙時,好多人給我機會,去嘗試,去犯錯。到我有能力,是否也應該給予時下年輕朋友一個機會?

「其次,我不想自己脫節。去到某個年紀某個位置,思想就會死板。我以前很討厭有人限制自己的創意。我不想變成當初被自己討厭的人。跟年輕人相處,對我來說,也是學習過程。學習如何當一個領導,籌組一整個報道。」

最後,伍家謙決定以慢打快。在俄羅斯一個星期,只製作一條片。對於習慣一天廿四小時全天候發放消息的香港傳媒來說,簡直天方夜譚。「每日要不停嘔固定數量的出品,叫工廠。傳媒理應跟工廠有點分別吧。」
精雕細琢的短片,有關冰島。嚴格上,是有關冰島的球迷。

伍家謙很想透過短片,展示國民對國家的支持,原來可以如此徹底。「在香港,政府拍好多宣傳片,又播國歌。我們對身份的認同,還是源自體育的凝聚力。除了在球場,你還可以在哪裏聽到人人大嗌We Are Hong Kong?曹星如打完拳後,說一句『香港人係可以嘅』,效用好過政府說任何一句。

不錯,足球比賽入了一球,不會讓沒有食水的地方突然出現食水,但體育中無法以數字量化的凝聚力,其實不斷運用自己的方法改變世界。」你很難想像電視台新聞節目不談冰島球員,走去播球迷打氣片段。

「以前,在電視台,就算風平浪靜沒有大新聞,屬於體育的時間也很短。做一個兩分鐘的故事,可能已經佔據了所有篇幅。」別說冰島,就算世界盃亞軍克羅地亞,恐怕也沒有躋身之地。尤其轉播權在其他電視台手上。

意義或者深遠。怕只怕香港人看不懂,或者不想看懂。「我見過很多人,做個古仔不夠好,便詬病今日的觀眾不懂欣賞。慢慢,變成粗製濫造的藉口。我不相信這一套。何謂溝通?我說一,你聽到一,才是溝通;如果,我說一,你聽到十一,不可能算溝通。

我覺得世界上總有方法,傳遞到自己想傳遞的訊息,觀眾又接受。」為了繼續報道體育新聞,不惜拿其他工作的收入來應付公司開支。「人生就是追尋美好回憶的過程。這個行業讓我有過美好回憶,讓我遇到很多人一生也無法遇到的經歷。」說話節奏一直很急促的伍家謙,語調,突然有點緩慢。


■伍家謙一直感激恩師伍晃榮的教導和提攜。


後記:下一屆來不來?

去現場欣賞世界盃,對於遊客來說,難能可貴。當成工作也不錯,如果似陳奕迅或譚詠麟,一場起兩場止。似伍家謙由頭帶到尾就縱使不算苦差,也未必是樂事。「下屆,如果沒有工作證,未必親身到現場了,可能找另一個方法報道吧。」下一屆在卡塔爾舉行,轉到冬天開戰,也不會讓沙漠變成景色怡人旅遊勝地。

一張官方採訪證,真有實際功用?伍家謙坦言,在場內,跟在場外,差別其實不大。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路透社美聯社也看到也聽到,快快報道,香港網媒轉眼繙譯完畢,方便過坐在球場內辛辛苦苦自行創作。還是堅持出發,某程度上,是滿足情意結。

「看到自己間既新又蚊型的公司的名字,印在國際足協標誌上面,還是有點感動。」即使,國際足協選取指定媒體的方法竟是純靠運氣地抽籤,完全不計較質素、公信力、受歡迎程度之類的種種指標。不明白感動的地方在哪裏。還是,今時今日,大家只求生存,後三者根本已經很難再拿來比較?

Content Is King。Luck也是。

方俊傑


上一則
上一則
角球大變開細 球迷告馬會索償敗訴

下一則
下一則
聯招放榜劍擊女神克服厭食讀牙醫 13歲神童入科大工程系
Good2Bad1
2018/08/07, 2:32:43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