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人大了想要ABBA 不要Carpenters
金星妹問:「為甚麼《媽媽咪呀!》(Mamma Mia!)要相隔十年才推出續集?」我鬼知咩。可能全球收得嗰六億美金,嫌唔夠多呢。又或者,要集齊Meryl Streep、Pierce Brosnan、Colin Firth、Stellan Skarsgard等一大班前輩,真係要用十年時間呢。看完《媽媽咪呀!開心再嚟》(Mamma Mia! Here We Go Again),開始有另一種看法。
似觀看《流行經典50年》,第一次看回陳曉東看回黃翊,很有感覺,但如果聽完《劃火柴》無耐,又要我聽一次《水瓶座》,效果便差天共地。《媽媽咪呀!》賣的,不是故事,甚至不是一首首ABBA金曲,而是觀眾聽到《Mamma Mia》,聽到《Dancing Queen》,聽到《Super Trouper》,會回憶起甚麼樣的光景。這種懷舊,偶一為之可以產生很驚人的威力,但不可能日日如是。所以,事隔十年才推出續集,等到Amanda Seyfried由少女變太太連仔都生埋,讓觀眾有足夠時間去忘記上一集,是最聰明的做法。
反正可以不理會故事。說故事,《媽媽咪呀!開心再嚟》真係冇乜故事。就係阿女為紀念亡母於是開酒店,搞開幕派對,然後老公呀老竇呀婆婆呀,明明來不到的全部來到,開開心心唱歌跳舞,如果有埋火鍋或者BBQ,就是一集無綫電視劇大結局。一般來說,沒有粵語配音版本的話,聽不明英語對白又看不清中文字幕的方太,是不會對荷李活西片產生興趣。我希望兩齣《媽媽咪呀!》是例外。畢竟,她在少女階段就是聽着ABBA長大。不知道Amanda Seyfried說甚麼,有甚麼所謂?最緊要聽到《Knowing Me, Knowing You》,便可以立即想起未做方太還是唐小姐的日子,無論快樂,還是難過。
所謂經典,所謂跨越時空,就似ABBA,阿媽在小時候聽他們的歌,個仔一樣。懂性時,ABBA已解散,服裝打扮被視作老餅,但歌曲動聽就是動聽。沒有Google,沒有YouTube,沒有Spotify,沒有錢買唱片的話,聽到甚麼歌很視乎電台節目主持播放甚麼歌。深宵經常播出英文舊歌,偶爾會出現ABBA,慢慢便潛移默化記入腦,到有零用錢夠買CD,便擁有人生第一隻ABBA精選碟。方太當然歡迎。不過,當時,ABBA肯定不是第一位,因為歌曲太開心。一開始覺得自己長大成人,總覺得悲慘的情歌才符合心情。第一位,只會是年代更久遠的Carpenters,有《〈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有《Superstar》,還有《Yesterday Once More》,Karen Carpenter的歌聲跟經歷一樣催淚,正中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而今識盡愁滋味,才明白ABBA式高高興興有幾好。那種好,又有幾難得。在《媽媽咪呀!開心再嚟》,真正主角不是Amanda Seyfried,更加不可能是Meryl Streep,而是扮演少女版Meryl Streep的Lily James,講述她如何出於同情心而跟處男上床,再因為被男朋友欺騙而獻身給情場浪子,才搞到第一集個囡要判斷老竇身份的困局。如果,這是現實,個囡應該會嬲死個阿媽,而且非常反叛,未到十六歲便離家出走,留低個阿媽抱頭痛哭後悔非常,背景音樂是Carpenters的首首慘歌。這是《媽媽咪呀!》,三個襟兄弟可以稱兄道弟,人人當個女係親生骨肉。阿囡不單無怪個阿媽,仲當正阿媽係聖人,犧牲自己的事業丈夫的前途,都要死守在出生地。然後,你在看得最開心的時候,又居然會難以理解地看到有點想哭。只要你夠老。夠老去發現,慘歌,不用聽,在現實生活也接觸得到;原來,快樂的歌,才需要有人在身邊大大聲聲唱出來。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方俊傑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818/20478699
+++++++++++++++++++++++++++++++++++++++++++++++++++++++++++++++++
冇睇過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