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丁衍庸辭世40年 門生捐畫辦展覽
「廣東三傑」之一、國畫大師丁衍庸辭世40周年,其門生友好捐出珍藏數十載的丁公遺物,讓中大文物館舉辦展覽,展品是在60、70年代由丁公任教中大藝術系時即席揮毫之作。看丁衍庸的作品,豈只為睹其絕世妙筆,也為感受大師氣派。
丁公門生之一,72歲的徐志宇幾年前已發奇想,盼為已故恩師丁衍庸「開party」,展覽、講座或出版等形式不拘,只因他覺得報章上關於丁公作品的拍賣紀錄報道不堪入目。「討論丁公的市場價值最沒意思,真的沒意思,我們應當講他的藝術價值,令更多人認識丁公的作品。」
1957年,丁衍庸受中大前校長錢穆邀請,參與創辦新亞書院兩年制的藝術專修科,即中大藝術系的前身。他常在課堂即席創作,再題贈學生,故作品流傳廣泛。今年適逢丁公辭世40周年,1970年畢業的徐志宇與一眾舊同窗,向中大文物館捐贈收藏多年的恩師遺物。徐志宇只願討論丁公的藝術成就,在記者央求下勉為其難為恩師「埋單計數」。丁公每堂繪畫多達20幅,以一學期13堂、每年兩學期計,他在藝術系執教21年間,畫出近萬幅作品,幾乎都贈予學生。
徐志宇把丁公繪的大會堂展覽海報,置於家中當眼處。
徐志宇(左)畢業後服務中大藝術系多年,難得跟丁衍庸(右)合照。
《一筆貓》千錘百鍊
76歲辭世的丁衍庸與著名畫家林風眠、關良同為廣東省人,被稱為「廣東三傑」。丁公於1949年移居香港,不像其餘兩位後來慘遭文革迫害,因此作品流露出遊戲人間、閒逸超脫的幽默感,加上他留學日本期間受西方藝術啟迪,培養出中西兼容、海納百川的畫技,建立了只此一家的風格。
那時丁公居於斗室中,日間在桌上作畫,晚上要收拾畫桌,打開尼龍床睡覺,經常一張畫紙底面兩用。他要是為展覽創作巨型的水墨畫,便會在中大課室的巨型畫桌上揮毫,一眾學生樂得輪流為他磨墨,見識他登峯造極的功架。丁公晚年的作品更是言簡而意賅,像《一筆貓》、《一筆雞》、《一筆鶴》等,看似寥寥數筆便畫成,卻蘊藏千錘百鍊的精神內涵。
丁公上課時應學生徐志宇所作的登高圖。
展品之一《荷花鴛鴦》。
麻雀紙即席揮毫
徐志宇多年來將丁公的贈畫珍而重之。例如1973年,丁公在中環大會堂舉辦為期兩天的畫展,一眾學生方想起門外缺了活動海報,慌忙跑到附近商店張羅畫紙,卻買來一張四四方方的麻雀枱紙。這種枱紙為方便雀友「甩麻雀」,滑溜得連墨水也沾不上,丁公照畫不誤。徐志宇憶述:「我把墨水帶到大會堂的廁所,以肥皂液混和好才畫,如今仍看得出一點點的墨,但也有不上墨的地方。展覽完了,大家把畫收好,我就把這張海報帶回家,因為它很難得。」這張裱起的海報,一直掛於他客廳的當眼處。
有回上課正逢重九,丁公應徐志宇提議繪幅登高圖,還題跋「為志宇作登高圖」,這也是這次展覽的作品之一;又有次,徐志宇要為新亞畫院的歌劇表演製作佈景,向丁公請教畫龍之道,那張示範作品他也仍然保存,這天讓我們拍張照片後,便立即收好。徐志宇畢業後,在中大藝術系當技術員多年,後來自己也從事藝術創作,每次觸及亭台樓閣高山流水等內容,滿腦子都是恩師筆下的構圖與線條。他有空便翻丁公作品自娛,十年前方看懂丁公某些畫用上轉筆。「我30歲時看丁公的畫,不比40歲時看懂的多,到60歲更上一層樓。在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層次的發掘,所以說丁公的藝術是永恒的。」
徐志宇送予中大文物館的丁公遺作《貴妃出浴圖》。
《一筆貓》
丁衍庸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門生友好的藝緣
日期:即日至9月2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
採訪:呂珠玲 攝影:鄭明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824/20482991
+++++++++++++++++++++++++++++++++++++++++++++++++++++++++++++++++
真心覺得民國人好撚勁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