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吳婆婆失蹤事件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馮睎乾/daily/article/20180908/20494463
吳婆婆失蹤事件 - 馮睎乾
前日看到一則新聞,令我浮想聯翩。上周日,八十一歲吳婆婆同八十三歲丈夫到城門水塘行山,行至菠蘿壩的時候,丈夫忙着拍攝風景,沒留意妻子去向,回頭已不見她。他致電妻子,她說不清位置,但稱會自行回家。結果妻子徹夜未歸,手機又無人接聽,翌日他便報警。
救援隊連日搜索,俱無發現。到了禮拜三,郊野公園管理員終於在半閒亭附近的山澗邊,發現吳婆婆雙腳浸在溪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她只有少許擦傷和頭暈,無大礙。警員問她,被困山中三日如何度過,她竟答:「我噚日同老公飲完茶就嚟咗呢度。」又稱在山中「買嘢食」,一點也不害怕,「有人跟住我,嗰啲人同我好熟」。
沒有人知道她口中的「嗰啲人」是誰,也不明白為什麼失蹤三日,她卻以為只過一天。有說吳婆婆走入了傳說中的「結界」,我則相信她是神智不清居多。這新聞對我的最大啟發,是它為古代很多稗官小說「祛魅」——流傳千百年的志怪奇談,其實跟怪力亂神沾不上邊,說穿了,也許都源於當事人的認知錯謬。
假如吳婆婆失蹤事件發生在古代,好事的文人聽了,大概會寫出另一篇《桃花源記》或聊齋式故事。我嘗試模仿古人筆法,把以上新聞翻譯為文言,結果應該變成這樣: 吳媼,香港人也,偕其夫郊遊,至菠蘿壩。
其夫耽於攝影,吳媼遂獨入山中,百徑千蹊,忘路遠近,迷不得返。少焉,暮色四合,樹影婆娑,吳媼乃宿一樹下。翌晨,媼復信步而行,渴甚,忽隱約見遠處一溪,有鹵簿自溪中出,儀仗夾道而來。有貴官乘肩輿,見媼,呼與語,情意浹洽。問媼所自來,媼拜曰:「我居灣仔,與夫飲茶罷,郊遊,適至此。」貴官問左右:「今夕是人間何年?」
侍者取玉笏出,彷彿平板電腦,審視之,遂告以年號。媼唯聞「軒轅年」三語,甚異之。貴官聞言,微有哀矜之色,曰:「劫運將至,幸汝亦不及見。速去,勿淹留。今傾蓋於斯,汝與我片言之交,世間已兩日矣。」
乃命兩役夫前,皆衣鐵甲,與媼飲食,導至溪。媼前行如其言,回首已無一人,鐵甲者亦忽不見,但聞雲中殷殷有聲,遂坐溪岸濯足。須臾,救援隊至,或問吳媼:「居山中三日,不飲不食,無恙乎?」媼駭曰:「昔者來,但一宿耳,安得三?」眾皆奇之。 古人的《拾遺記》、《閱微草堂筆記》等小說,大概是按照以下程序生產的:聽到一件趣事,盡量向奇特的方向想,然後踵事增華,寫成駭人聽聞的故事。
換言之,很多所謂志怪小說,本質上就是從前的「內容農場」。故事最後往往還有彩蛋,由敘事者現身說法,或解釋寓意,或揭開謎團。以上故事如果要添一段評語,我會這樣寫: 香江異史氏曰:「吳媼所言,未可為憑。此腦退化也,何足怪哉?」
馮睎乾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上一則
上一則
一億八千萬 (陳惜姿)
下一則
下一則
受災中的日本人 (高慧然)
吳婆婆失蹤事件 - 馮睎乾
前日看到一則新聞,令我浮想聯翩。上周日,八十一歲吳婆婆同八十三歲丈夫到城門水塘行山,行至菠蘿壩的時候,丈夫忙着拍攝風景,沒留意妻子去向,回頭已不見她。他致電妻子,她說不清位置,但稱會自行回家。結果妻子徹夜未歸,手機又無人接聽,翌日他便報警。
救援隊連日搜索,俱無發現。到了禮拜三,郊野公園管理員終於在半閒亭附近的山澗邊,發現吳婆婆雙腳浸在溪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她只有少許擦傷和頭暈,無大礙。警員問她,被困山中三日如何度過,她竟答:「我噚日同老公飲完茶就嚟咗呢度。」又稱在山中「買嘢食」,一點也不害怕,「有人跟住我,嗰啲人同我好熟」。
沒有人知道她口中的「嗰啲人」是誰,也不明白為什麼失蹤三日,她卻以為只過一天。有說吳婆婆走入了傳說中的「結界」,我則相信她是神智不清居多。這新聞對我的最大啟發,是它為古代很多稗官小說「祛魅」——流傳千百年的志怪奇談,其實跟怪力亂神沾不上邊,說穿了,也許都源於當事人的認知錯謬。
假如吳婆婆失蹤事件發生在古代,好事的文人聽了,大概會寫出另一篇《桃花源記》或聊齋式故事。我嘗試模仿古人筆法,把以上新聞翻譯為文言,結果應該變成這樣: 吳媼,香港人也,偕其夫郊遊,至菠蘿壩。
其夫耽於攝影,吳媼遂獨入山中,百徑千蹊,忘路遠近,迷不得返。少焉,暮色四合,樹影婆娑,吳媼乃宿一樹下。翌晨,媼復信步而行,渴甚,忽隱約見遠處一溪,有鹵簿自溪中出,儀仗夾道而來。有貴官乘肩輿,見媼,呼與語,情意浹洽。問媼所自來,媼拜曰:「我居灣仔,與夫飲茶罷,郊遊,適至此。」貴官問左右:「今夕是人間何年?」
侍者取玉笏出,彷彿平板電腦,審視之,遂告以年號。媼唯聞「軒轅年」三語,甚異之。貴官聞言,微有哀矜之色,曰:「劫運將至,幸汝亦不及見。速去,勿淹留。今傾蓋於斯,汝與我片言之交,世間已兩日矣。」
乃命兩役夫前,皆衣鐵甲,與媼飲食,導至溪。媼前行如其言,回首已無一人,鐵甲者亦忽不見,但聞雲中殷殷有聲,遂坐溪岸濯足。須臾,救援隊至,或問吳媼:「居山中三日,不飲不食,無恙乎?」媼駭曰:「昔者來,但一宿耳,安得三?」眾皆奇之。 古人的《拾遺記》、《閱微草堂筆記》等小說,大概是按照以下程序生產的:聽到一件趣事,盡量向奇特的方向想,然後踵事增華,寫成駭人聽聞的故事。
換言之,很多所謂志怪小說,本質上就是從前的「內容農場」。故事最後往往還有彩蛋,由敘事者現身說法,或解釋寓意,或揭開謎團。以上故事如果要添一段評語,我會這樣寫: 香江異史氏曰:「吳媼所言,未可為憑。此腦退化也,何足怪哉?」
馮睎乾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上一則
上一則
一億八千萬 (陳惜姿)
下一則
下一則
受災中的日本人 (高慧然)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