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科技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黑鏡線索】Startup界的藍籌



認識David Lee,原來已經十二年。那是2006年,事後孔明,歷史說原來是科網創業一個黃金年代的開端,種種迹象顯示,大約2013年完結,其中一個指標:Y Combinator最後孵化的一家爆大的公司,誕生於2013年。2006年,產品剛推出不久,在香港四周找有冇其他人也在做web product,一日無意中發現有個港產網上spreadsheet,叫Editgrid,馬上聯絡。還記得跟另一個業內朋友說起這個新發現,她興奮回答:「好了,我們總共找到三家做web product的公司了。」冇寫錯,是三家。現在回想,匪夷所思。風夠大,連豬都飛得起。黃金時代的意思是,風好大,而豬和非豬好少。

聯絡上Editgrid,覆的是David,他說見面好,可以上他們在灣仔集成的公司,不過地方淺窄。我說冇問題,冇說的,是我連地方都冇。不記得談了甚麼,只記得又確實好淺窄,年輕人比較瘦都要打側身先入到開會間房,無論如何,灣仔有個寫字樓我已經覺得好先進。

此後一直保持聯絡,然後一日David派帖,說要搬去矽谷Cupertino,原來被蘋果收購,不過蘋果一貫作風,不能公開講,於是這Steve Jobs治下的收購,當年冇進入公眾視線。團隊此後一直在蘋果做,直到年幾前一日David說,是時候離開了,我笑說,蘋果留不住他們,難保不是最大科技帝國衰落的預警。

觀察創業成功的人再創業,是好有趣的。一次創業成功,可能是符碌。超過一次,就點都有啲嘢。就算是豬,要多次找得到風口,信我,那本身已經是能力,根本不豬。成功過一次的人,下一次,甚麼會重複,甚麼會丟棄?是照辦煮碗,還是在新領域挑戰自己?是被上次沖昏了頭腦,還是清醒克服上次的不足?朋友問,David及團隊成功的因素是甚麼。我冇問過David自己怎樣看,我也冇特別見解。不過我觀察到他們有幾點與別不同之處,可能有關係。第一是創辦團隊齊整。人強不出奇,難得是一直找到方法共存互補,這麼多年來同一核心班底,是非常少見和難得。我估有些似大導演開戲,喜歡找同一班人合作,無謂浪費時間,即刻投入發揮。

被Apple收購後再創業 似教科書示範
另一樣,是做正確的事情的勇氣。這裏說的正確,不是指道德上的正確。當然,道德上正確的事情,往往不易做,但就算是生意利益上正確的事情,在現實原來是出奇地難。例如Intel本來做RAM,被日本公司打到殘,正確做法是應該抽身,但講就輕鬆。傳說中最後管理層問自己,如果我們走出此門口,然後當自己是外人走入來給意見Intel,那意見是甚麼?於是才有了轉去做micro-processor的勇氣。

原本David他們是接外判的,有一次接了個project,為某機構做類似online spreadsheet讓公司內部做budgeting,怎料反應理想,於是想到,可能這個產品獨立出來有得做大。劇情發展去到這一格,是機遇,是觸覺,但之後的一步才是關鍵,十個有九個做不到:決定不再接job,死慳死抵用之前賺落的錢瞓身做好一件事。這一步,有好多「不過」,好多放低,超難,但基本上鎖定了事情往後發展的路徑。

前幾日Eliud Kipchoge破全馬世界紀錄前夕,NY Times做了個專題,提到Kipchoge身上彷彿冇一塊多餘的組件,跑姿冇一個多餘的動作。這正好描述了我覺得David最難得之處。由選題,到prototype,到demo,到pre seed round,到Steve Nash,到seed round,到上Apple個台,點解做startup可以做到手錶咁精準?當然,我不是在團隊裏面觀察,不知道詳情,但startup普遍的混亂,理應九呎外都聞到。平時大家會恥笑教科書話現實嘅嘢點只係呢啲,但David團隊的操作,又竟然真係好似教科書示範,就好似你無端端喺街上見到個人同本Bio書嗰個人體模型一模一樣咁驚訝。這是世界級的功力。每次我聽到有人話做startup是買六合彩成功靠運氣,我都不期然想起David這個反例子。我肯定,David和團隊真心相信,HomeCourt踏上蘋果個台只是一小步,未來最好有很遠很遠的路可以走。我是期待的鐵粉。

撰文︰宋漢生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tech/daily/article/20180920/20503415
+++++++++++++++++++++++++++++++++++++++++++++++++++++++++++++++++
又吹捧
Good1Bad2
2018/09/20, 12:13:25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