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踢走秋燥5大潤材
秋天天氣微涼、相對濕度低,雖然較炎夏涼快舒適,但由於空氣乾燥導致皮膚痕癢外,亦有機會造成多種呼吸道不適如口乾唇燥,甚至頭痛身熱等。今天請來醫學博士後兼註冊中醫師陳玉瑜,介紹5種適合去燥潤肺食材及烹調方法;幫大家趕走秋燥,讓身體及皮膚在這乾燥的天氣保持最佳狀態。
[/size=4]

有潤肺止咳、清熱降火功效的雪梨麻黃瘦肉湯,味道清甜不油不膩,是一家大小都適合飲用的湯水。
燥邪引致身體不適
陳博士表示,秋燥是人體在乾燥秋季所感受到燥邪而引致的疾病,分為涼燥及溫燥。前者因為秋涼燥氣而發病,後者則是秋季天亢旱燥氣而致。因此,在挑選滋潤食材調理身體時,要注意其性質是否溫平,能否同時適用於涼燥及溫燥的體質。她建議不妨用以下5種食材,搭配合適配料,自製滋潤菜式或湯飲。
1.水分豐沛 多汁秋梨
古語有云:「秋燥潤肺梨為先」。
陳博士指梨是百果之宗,在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適宜性比蘋果還廣泛,有潤肺、化痰、止咳、退熱、降火及清心等功效。現時當造的鴨嘴梨、豐水梨及水晶梨等秋梨都可以直接食用,其中水分較豐富及糖分較高的豐水梨及水晶梨,更有去火清熱之效。
愛飲湯水的,可用鴨嘴梨加南北杏、瘦肉、蜜棗等煲煮。做法是將鴨嘴梨洗淨去芯後連皮切塊,洗淨南北杏、蜜棗、黃麻及瘦肉。將所有材料放入瓦煲中,注入8碗水煲滾後轉小火煲多2小時,用少許鹽調味即成。

陳玉瑜博士指,秋燥分涼燥及溫燥,不宜過量進補,最好挑選性質溫平的食材或藥材煲成湯水來滋潤。

水晶梨的糖分較高,有大量果糖及葡萄糖,有促進食欲之效。

今年豐水梨大造,含有豐富水分之餘,果肉綿密無渣,有效補充身體水分之餘,亦有保肝、幫助消化的正面作用。
2.有營可口 高纖粟米
陳博士指入秋後,宜多飲用湯水,但又不宜進補養生。而粟米是其中一款可強健脾胃、不燥不寒的蔬果之一,加上味道清甜,含豐富纖維,可配紅蘿蔔及瘦肉煲成湯水外,亦可簡單混合上湯、魚肚及蛋花等炮製成湯羹,讓身體吸取更多膳食纖維,幫助消化及強化腸胃。

粟米有豐富纖維及營養,加上味道清甜,是入秋後強健脾胃的最佳蔬果之一。

新鮮粟米粒加上蛋等可炮製成粟米湯羹,入口清潤美味。
3.益氣健脾 甜美栗子
秋冬當造的栗子,味道分外清甜粉糯。陳博士指《名醫別錄》都有記載:「栗子益氣、厚腸胃、補腎氣」。可見栗子有益氣健脾之效,大家除可以烚熟當零食,亦可煲湯或燜煮。栗子去殼去衣後,配以雞肉或雞塊,用少許蠔油、生抽、老抽及冰糖燜煮成菜式,美味之餘,亦有養胃補腎氣之效。

栗子是入秋後的時令食材之一,味道清甜粉糯。

陳博士建議不妨將栗子與清淡雞肉燜煮食用,具有益氣養腸胃的功效。
4.提升食欲 生津太子參
不少人都會在入秋後出現喉嚨乾涸、乾咳等症狀,身體比其他季節更容易出現津氣乾燥的現象,肺部受寒燥影響而出現燥熱症狀。陳博士建議可用性質溫平的太子參與紅棗、石斛等簡單煲成生津益脾胃的湯水。做法非常簡單,只需將40克太子參、4粒紅棗、25克石斛、3片生薑與400克瘦肉洗淨後加入10碗水,煲滾後轉小火煲多2小時即成。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除有生津潤肺作用外,亦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太子參、紅棗加上石斛,有補脾益胃、不寒不燥的功效。
5.疏風養陰 清熱野菊
香港人工作忙碌,未必有時間煲湯水,陳博士建議選用野菊花配蜂蜜沖調飲用,亦是清熱解毒、養陰潤燥的良方。野菊花性味辛、苦、涼,具有疏風清熱、消腫解毒的功效。至於蜂蜜則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潤燥止咳等作用。兩者混合沖飲,是簡單又方便的潤燥配方。

野菊花性微寒,有疏風清熱、消腫解毒之效。

將約5克野菊注入暖水浸泡約5分鐘,另加適量蜂蜜調味即可飲用。
撰文:褚愛琪
部分攝影:蔡浩文
source :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81024/00296_001.html
+++++++++++++++++++++++++++++++++++++++++++++++++++++++++++++++++
水晶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