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起源自非洲巫術 第一套喪屍電影原來唔識咬人
https://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8/10/30/3722040/20181101_sub156new_mp4_GoogleAccessId_onemcpadmi_clean_w.mp4
日本電影《屍殺片場》成為劇迷話題作,荃灣死場海濱廣場亦變身做喪屍館,今個「哈佬喂」都可以說是夠晒喪!喪屍在電影界和遊戲界都是超熱門題材,但其實喪屍幾十年前個樣唔係咁核突同甩頭甩尾嘅,第一套喪屍電影《White Zombie》仲找來金髮女郎着長裙做喪屍咁香豔添。
「Zombie」這個英文字最早在1819年已有記載,牛津字典認為這個字來自西非剛果語系,最初是和海地文化入面的黑魔法有關,是指巫師用巫術操縱屍體活動。巫師會將喪屍當作奴僕,命令它們去做勞動工作,雖然目的不同,但有點像中國趕殭屍的概念,都是被操縱的屍體。
在1932年第一套喪屍電影《White Zombie》中,邪惡巫師也比喪屍恐怖,入面的喪屍只是被巫師操控而沒有意識的人類,而當中的女主角喪屍更是一個穿靚裙的金髮美女,最多只是神情呆滯地走來走去,並沒有咬人或是血肉模糊的場面。對於這種巫術喪屍,也有專業人士認真看待,加拿大民族植物學家Wade Davis在80年代親身去了海地研究當地的巫術。
他認為巫師會在食物落毒,毒藥包括一種會令受害者麻痹假死的海豚,待受害者被誤判為死亡,下葬後巫師就會將「屍體」挖出來,再令「死者」復活。由於受害者中毒後神志不清和失去記憶,所以會對主人言聽計從,受害人會被當作奴隸被迫在農地工作。
現代會咬人、會感染的喪屍,普遍都認為源自1968年的經典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有些研究電影的人認為這種喪屍的轉向,反映了越戰時期美國人的憂慮:喪屍不一定是受人操縱,幕後不一定有個如共產黨的邪惡巫師,威脅可能來自生活周圍,甚至是美國自己人打自己人,自我毀滅。喪屍不再是異國情調,而是本土危機,劇情和場景也開始轉為日常化,續集《Dawn of the Dead》就是以大型商場作背景。
1992年遊戲《Biohazard》將喪屍熱潮帶到遊戲界,那時的喪屍基本上仍然維持着《活死人之夜》的形象,但可能是遊戲的快速節奏為喪屍帶來再一次變種。1996年的射擊遊戲《House of the Dead》開始有靈活的活死人。2000年之後的電影《28日後》和重拍版《Dawn of the Dead》已經跑得比活人還快。去到Valve推出的《Left 4 Dead》更將「跑屍」概念推到高峰,也許還有一點恐怖緊張,但更大的賣點是刺激腎上線素和讓玩家享受屠殺喪屍的快感。
不過在喪屍迷之中,也有很反對「跑屍」的一群。喪屍迷美國作家Max Werner所作的「喪屍生存手冊」《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就指喪屍定義上就要行動遲緩,它們已經是死人,會慢慢腐爛,不能吃不能喝,不可能有這麼多體力和能量去跑。無論你是支持跑屍還是慢屍,近年生化危機、病毒等等已取代了巫術,成為人變喪的主因。
傳染病也有很多種,遊戲《The Last of Us》的真菌病毒會將人變成蘑菇頭喪屍,初期病徵只是狂暴化,後期整個頭菇化,會失去視力只剩聽力。真菌喪屍在現實中是有點根據的,有些真菌會寄生在螞蟻上,影響牠們的腦和行為,令螞蟻離群走到有利真菌繁殖的地方死去,不過就未有人類感染個案。
喪屍作品除了噁心恐怖的喪屍,其超高傳播率和感染能力也讓創作者更易營造出一種末世環境,生還者如何在絕境求生也是喪屍片的主題。近年借喪屍說故事的作品也越來越多,神劇《Walking Dead》入面的人類奸角比喪屍更為可惡、《屍殺列車》則着墨親情。至於《屍殺片場》中文名其實改得很好,這套喪屍喜劇其實是用「拍喪屍片」這橋段去說片場苦況,道出電影創作的辛酸,全片計算精密,尾段高潮不斷,值得入場支持。
記者:司徒港燊
喪屍的概念源自非洲巫術。
第一套喪屍電影《White Zombie》的喪屍是中間那位女士那樣子的。
《活死人之夜》公認是現代喪屍的鼻祖。
《Biohazard》可能是最有名的喪屍遊戲,概念上是集各家之大成。
《The Last of Us》的真菌喪屍有一定的事實根據。
《屍殺片場》借喪屍過橋,橋段新穎,設計精密,看得過癮。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article/20181031/58853490
+++++++++++++++++++++++++++++++++++++++++++++++++++++++++++++++++
乜係咩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