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
數碼中片幅的鏡頭解決方案
懂得攝影的人都會知道一個器材的鐵則,那便是當受光面積(電子sensor 或是菲林底片)愈大,畫質和輸出極限值便最大。在底片時代,為了追求極緻的畫質,專業攝影師會選用片幅達6cmx6cm或6cmx7cm的中畫幅相機,甚至是大至4吋x5吋以至8吋x10吋的大片幅相機來應付大輸出和優秀成像的要求。
在數碼時代,制作大片幅的電子感光元件非常因難,在成本和良率不佳之下只能妥協。於是我們現在市面上主流便只有aps-c規格(24x18mm)和全片幅(36x24mm)規格的相機。雖說現今相機的畫質已相當優秀,但還是有不少人追求更優秀的中片幅數碼機背。然而這些數碼機背的價錢非常驚人,較便宜的645z 系列也要7萬多港幣,而高階的哈蘇和飛思系列便叫價十萬至三十萬元不等,是即使職業攝影人也會卻步的高價。
不過,整個市場格局在今年會有劇烈變化。在2017年富士推出了中畫幅相機GFX50s,把定價下殺至5萬元左右,今年再推出GFX50r,削減了機身厚度以同樣的像素值規格定價3萬元左右推出市場,可以預見此後將會是中片幅平民化的年代。
可是,鏡頭群太單薄了。我們都知道中片幅出色的畫質,不過跟135系統相比,它能選擇的鏡頭配件便顯得很少,就原廠鏡頭來說,為GFX50推出的鏡頭只有數支,而且都是中規中矩的中光圈規格但都叫價過萬,比較起135系統的鏡群實在顯得太過單薄,這也是不少人卻步的原因。
老鏡頭是個解決方案嗎?可能會有人問,以往中片幅底片的鏡頭不是都能轉接到GFX50這台無反上嗎?那不是應該有很多鏡頭可以選擇?
雖說只要成像圈足夠覆蓋就可以使用在GFX50上,但利用底片時代的中片幅鏡頭接上GFX50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
第一是視角。以往的中片幅鏡頭大多設計給6cm x 7cm(0.5x)甚至更大片幅的菲林使用,但GFX50 相比之下「只有」44 x33mm(0.8x)的面積,假設一支80mm f/2.8的中片幅鏡頭原本應有40mm f/1.4 的視角和景深,而使用在GFX50上,只有64mm f/2.2的等效視角和景深,相當「蝕底」而且一樣解決不了缺少可用廣角鏡的問題。
第二是解像力。GFX50是一台擁有5000萬像素的高解像力相機,老鏡頭的設計原本並不能支持這樣高的解像需求,因此不是很適用。
除了原廠鏡頭外,還有其他好選擇嗎?
我推薦SIGMA的art系列鏡頭(但art系列鏡頭不是設計給全片幅相機嗎?為什麼中片幅的GFX50也能用?)是的,最近幾年SIGMA把整個生產線分成3條戰線,重新設計過鏡頭推出市面,這幾年人們都驚訝其有著甚至原廠沒有的規格和質素,而且往往只是一半的價錢,故此戲稱其為「黑科技」。其實說穿了也不是什麼黑科技,SIGMA只是不計成本地造大鏡頭的成像圈,那樣實拍時相機只用到鏡頭的中央解像部份,所以各種數據便非常好看了。當然,我認為在大成像圈的設計下能控制成本抑制至這個販售價格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由於大部份的SIGMA鏡頭能覆蓋中片幅(44x33mm)的需求,所以是可用的。在折射鏡結構中,焦距愈長投射出來的成像圈會愈大。根據實拍結果,SIGMA的art 系列、35mm或以上的鏡頭都能完美覆蓋GFX50的成像需求,而且還有相當多的好處:
首先,SIGMA 新款鏡頭的設計是能應付135高像素全幅相機的需求,在中片幅5千萬像素的密度下,跟全片幅約3000萬像素接近,故此能提供高解像的成像。其次,SIGMA鏡頭是135戰線的競爭品,光圈規格是135世界的數值,這些數值在中片幅鏡頭上非常驚人。在中片幅鏡頭中,光圈能到達f/2.8的不多(如mikina 67 和rolleiflex 上的鏡頭便是80mm f/2.8,能超越這個數值的便更加少了(如pentax 67 的takuma 105mm f/2.4。平民級別的中幅鏡頭的光圈值便到這,但SIGMA的art系列鏡頭卻是以f/1.4起跳的,搭上GFX50會得到更誇張的物理景深。例如85mm f/1.4 會變成等效68mm f/1.1 的超大光圈鏡頭。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富士原廠鏡頭以萬元起跳時,SIGMA鏡頭以如此突破的規格也僅是1/3價錢而已,在性價比上佔盡優勢。
SIGMA鏡頭不是電子光圈嗎?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天工生產了接環轉接canon ef mount的鏡頭,能機身操控光圈和實行自動對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exif 資料可以完美紀錄到檔案之中。
除了SIGMA 35mm以上的鏡頭之外,還有推薦的可使用鏡頭嗎?
在實際測試中,Canon的50mm f/1.2 和85mm f/1.2 都無法滿足中片幅成像的需求,只有在135mm 以上的鏡頭才可實現。但是,Canon 有兩支鏡頭:TS-E 17mm f/4L 和 24mm f/3.5L II 相當推薦給各位。移軸鏡頭本身就是以大成像圈實現平移和傾角的拍攝方式,而這兩支的成像圈居然是大到接駁到GFX50時,平移或傾角12度也能完美覆蓋中片幅的成像要求,非常吃驚。TS-E 17mm f/4L在此情況下便會變成13.6mm 的移軸鏡頭!我想對於一眾拍攝建築和室內設計的人來說真是一個震撼彈。希望能令大家更易踏進中片幅的大門。
撰文、攝影:千紅
在小逆光的情況下,畫面全無眩光或對比度不足的問題出現。
FUJI GFX-50S, SIGMA 85mm f/1.4全開光圈,在如此大的成像圈下,即使用了大口徑設計,仍難以完全消去口徑蝕所帶來的橄欖狀散景的缺陷,不過我個人認為問題不大。(photo by m-eye pong)
把感光度提昇至愛800 ,整個畫面依然很細滑,這就是中片幅的力量。
FUJI GFX-50S, SIGMA 85mm f/1.4全開光圈。
即使把照片放大至超越想像的500%,在全開光圈下衣服的紋理仍然可以辨認,這種等級的鏡頭才賣數千元,令人震驚。
FUJI GFX-50S Canon TS-E 17mm f/4L 在過往,如此近的距離無法把整幢建築拍入鏡。但解放了視角的17移軸便辦得到了。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article/20181119/58920533
+++++++++++++++++++++++++++++++++++++++++++++++++++++++++++++++++
原全唔明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