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
「蝦蝦霸霸」,只因想證明自己存在價值?
https://thestandnews.com/culture/蝦蝦霸霸-只因想證明自己存在價值/
「蝦蝦霸霸」,只因想證明自己存在價值?
轉載文章2019/5/2 — 18:32
【文:陳皓宜博士(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2010年美國電影(Easy A,緋聞敎主)講述一個17歲少女,為了獲得別人認同而不斷虛構自己曾經和很多男性發生關係,導致身邊的好友及同學群起欺凌她,迫令她退學。女主角後來反省自己其實不值得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使自己蒙上污名,決定講出真相。女主角最後學懂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再也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部電影令我想起青少年在青春期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透過獲得別人的認同去肯定自己。這是青少年在青春期所面對的核心挑戰,他們在面對各種壓力之下去尋找自己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面臨各種問題。青少年在這個尋找過程中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受別人認同,有些少女會很羨慕時裝模特兒的苗條身形,而盲目地節食減肥。有些青少年會仿效韓星的衣着造型,希望在朋輩間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廣告
由於青少年在青春期仍處於探索的階段,所以他們有時候會對大學選科猶豫不決,更有些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感到迷惘。若果身邊的朋友已經能夠明確作出決定,或者父母對他們有既定的要求,在這個尋找身份的過程中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青少年確實在青春期面對各種心理、生理及環境的挑戰。現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青少年不單要面對功課及考試壓力,還要在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中脫穎而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階段,青少年的雙職父母或因工作難與青少年緊密城地溝通,令他們得不到所需要的心理支援。
廣告
在同時面對各種衝擊底之下,有青少年會透過欺凌朋輩,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若果被欺凌一方因此對他們產生畏懼,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獲得優越感,以彌補他們在其他方面感受到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有些青少年亦因為自信心偏低而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他們通常是比較怕事及在群體中不起眼的一群,因為畏懼而默默忍受被欺凌。
在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長任務是尋找及探索自己的身份(Identity),若果青少年未能達成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他們就會處於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在這個探索階段,青少年會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各種的活動,從而建立自我。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社會關係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朋輩關係及獲得朋友的認同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另外,社會潮流及流行文化對青少年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他們塑造自己身份亦非常重要。
另外,心理學家馬西亞(James Marcia)透過探索(Exploration)及委身(Commitment)的程度定義出尋找身份的四種認同狀態。早閉型(Identity Foreclosure)的人過早建立認同,在未有仔細探索之前,過早委身於某種職業或意識形態。迷失型(Identity Diffusion)的人沒有清晰的職業方向,亦不會投入於任何意識形態,他們對於未來感到很迷失。未定型(Moratorium)的人正處於探索階段,不斷嘗試不同的職業和意識形態,但未投入及作出最後的決定。定向型(Identity Achievement)的人經過探索後,對於自己的職業和意識形態已經做了清晰而明確的決定,能夠全情投入於他們明確的路向。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如果獲得家長及老師適當的鼓勵,容許他們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實驗及尋找,他們漸漸會有一個較清晰的自我概念,可以委身於一些職業方向及意識形態。青少年如果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活出真正的自己,就會減少依賴朋輩的認同。因此,盲目跟風及過分注重外表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家長及老師亦可從多方面欣賞青少年的各樣優點,鼓勵他們不要只側重生活上的某些元素如學業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價值。
青少年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獲得家長及老師的支持,多作不同的嘗試和體驗,有助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明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缺點,減少欺凌的情況。青春期是人類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青少年亦是我們社會未來的棟樑,社會各界必須努力去協助青少年完成尋找自我這個成長任務。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快樂從心開始2》 以心靈健康為主題,5月4日起,逢星期六晚上九時半,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rthk.hk)提供重溫。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
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200,支持立場新聞
「蝦蝦霸霸」,只因想證明自己存在價值?
轉載文章2019/5/2 — 18:32
【文:陳皓宜博士(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2010年美國電影(Easy A,緋聞敎主)講述一個17歲少女,為了獲得別人認同而不斷虛構自己曾經和很多男性發生關係,導致身邊的好友及同學群起欺凌她,迫令她退學。女主角後來反省自己其實不值得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使自己蒙上污名,決定講出真相。女主角最後學懂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再也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部電影令我想起青少年在青春期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透過獲得別人的認同去肯定自己。這是青少年在青春期所面對的核心挑戰,他們在面對各種壓力之下去尋找自己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面臨各種問題。青少年在這個尋找過程中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受別人認同,有些少女會很羨慕時裝模特兒的苗條身形,而盲目地節食減肥。有些青少年會仿效韓星的衣着造型,希望在朋輩間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廣告
由於青少年在青春期仍處於探索的階段,所以他們有時候會對大學選科猶豫不決,更有些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感到迷惘。若果身邊的朋友已經能夠明確作出決定,或者父母對他們有既定的要求,在這個尋找身份的過程中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青少年確實在青春期面對各種心理、生理及環境的挑戰。現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青少年不單要面對功課及考試壓力,還要在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中脫穎而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階段,青少年的雙職父母或因工作難與青少年緊密城地溝通,令他們得不到所需要的心理支援。
廣告
在同時面對各種衝擊底之下,有青少年會透過欺凌朋輩,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若果被欺凌一方因此對他們產生畏懼,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獲得優越感,以彌補他們在其他方面感受到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有些青少年亦因為自信心偏低而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他們通常是比較怕事及在群體中不起眼的一群,因為畏懼而默默忍受被欺凌。
在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長任務是尋找及探索自己的身份(Identity),若果青少年未能達成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他們就會處於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在這個探索階段,青少年會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各種的活動,從而建立自我。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社會關係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朋輩關係及獲得朋友的認同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另外,社會潮流及流行文化對青少年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他們塑造自己身份亦非常重要。
另外,心理學家馬西亞(James Marcia)透過探索(Exploration)及委身(Commitment)的程度定義出尋找身份的四種認同狀態。早閉型(Identity Foreclosure)的人過早建立認同,在未有仔細探索之前,過早委身於某種職業或意識形態。迷失型(Identity Diffusion)的人沒有清晰的職業方向,亦不會投入於任何意識形態,他們對於未來感到很迷失。未定型(Moratorium)的人正處於探索階段,不斷嘗試不同的職業和意識形態,但未投入及作出最後的決定。定向型(Identity Achievement)的人經過探索後,對於自己的職業和意識形態已經做了清晰而明確的決定,能夠全情投入於他們明確的路向。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如果獲得家長及老師適當的鼓勵,容許他們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實驗及尋找,他們漸漸會有一個較清晰的自我概念,可以委身於一些職業方向及意識形態。青少年如果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活出真正的自己,就會減少依賴朋輩的認同。因此,盲目跟風及過分注重外表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家長及老師亦可從多方面欣賞青少年的各樣優點,鼓勵他們不要只側重生活上的某些元素如學業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價值。
青少年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獲得家長及老師的支持,多作不同的嘗試和體驗,有助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明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缺點,減少欺凌的情況。青春期是人類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青少年亦是我們社會未來的棟樑,社會各界必須努力去協助青少年完成尋找自我這個成長任務。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快樂從心開始2》 以心靈健康為主題,5月4日起,逢星期六晚上九時半,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rthk.hk)提供重溫。
守護言論與新聞自由
立場新聞,寸步不退
每月贊助$200,支持立場新聞
本貼文共有 1 個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