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網絡民族主義衝擊中國官方外交 自由撰稿人 - 周建民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1021/20790809

網絡民族主義衝擊中國官方外交
自由撰稿人 - 周建民



侯斯頓火箭隊總經理莫雷發表撐港言論後,中美網絡風起雲湧。一邊罷看之聲不絕,即使兩場熱身賽幾乎全場滿座,騰訊亦靜悄悄復播季前賽。美國那邊除了改圖諷刺球星占士「向錢看」外,也牽起撐港熱潮,球迷穿上支持香港的T恤入場觀賽。近日,更因中國官方有否要求NBA辭退莫雷演變成「羅生門」,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經過了解與核實,中國政府從沒作出相關要求。外交部的回應自然是嘗試淡化爭議,但依舊有大量網民表示會罷看NBA,官方回應與民眾反應的落差源於網絡民族主義的崛起,也反映其未能在任何時候配合官方外交方向的特色。

要了解中國年輕人為何持續於網上發聲,先要跳出對舊有中國民族主義的認識。自改革開放後,姓資姓社的爭論淡出人民的日常生活。80年代尾,共產政權紛紛倒台,中國被認為出現意識形態真空,民族主義正正在此時填補空間。不過,那是一個悶聲發大財的年代,民族主義在這段時期更像一種外交工具,如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後的反美示威、多次反日示威,可作為中國政府對外更強硬發聲的後盾。

不過,自習近平上台後,民族主義就滲透到百姓的生活。他在十八大提出中國夢,並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講求憑努力便可改變自己命運的美國夢不同,中國夢將個人、民族與國家三者的利益緊密連結。90後、00後是被時代「選中」的一群,不少中國夢的宣傳基本是針對他們而設。例如,十一期間熱播的歌曲——《我們都是追夢人》,演唱的就是一班如鄧倫、TFBOYS的年輕偶像。可見,90後、00後不單止生於「盛世」,按照「兩個一百年」目標,他們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執行者。在這充滿民族自信的背景,加上90後、00後又是網絡原住民,民族主義自然也有所轉型。


民間設定議題 官方操作性減弱

以往,民族主義在中國的體現就是上街遊行。與民主國家不同,中國的遊行或多或少令人感到收放自如,從發起日期、遊行路線,甚至是激進行為都是意料之中,即使遊行持續數個星期,到達某個日期便會曲終人散。近年的網絡民族主義剛剛相反,表達愛國情操的「成本」變低了,不用走上街頭,在微博、微信寫幾個字呼籲罷看NBA便可。官方的角色也減弱,以這次莫雷撐港風波為例,事件起源於網民發現他在推特的言論,然後抵制NBA迅速成為中國網絡熱話,及後才有《新聞聯播》主持說:「莫雷,你犯規了。」與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可見,議題設定的主導權不一定在官方,而可以是先在民間發酵。

換言之,對官方而言,網絡民族主義的可操作性相對較低。在微博已不是新鮮事的年代,如胡錫進等KOL帶風向的成效也是成疑。例如,他寫下「停止與NBA合作無需成為一種風潮。」後就有人留言指他是騎牆派。每位網民的言論份量趨於平等,也不是約談幾個帝吧出征的管理員就可以確保無人「出征」到海外。

最後,對比局限於國內的遊行,網絡民族主義更易挑動起與歐美國家在價值觀上的矛盾。以往,外國最多以「食花生」心態看中國的反日、反法遊行。如今,中國網民都懂「走出去」,到Facebook、IG留言。由於網絡很多時只是各自表述的場地,這次莫雷言論風波也就讓美國人發現原來「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Hong Kong!」在中國是等同「港獨」。網絡民族主義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放大價值觀上的差異,對比傳統民族主義,其產生如外國球迷入場「撐港」的場面,也不見得是官方所樂見。

周建民
自由撰稿人



上一則
上一則
林鄭的哽咽騙得了誰 (鍾劍華)

下一則
蘋果會客室
Good0Bad0
2019/10/21, 5:25:58 下午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