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吹水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八個心理效應
八個心理學效應[/size=4][/b]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牛皮癬廣告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的各種廣告。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有第一個人丟垃圾之後,人們就會毫不猶疑的丟,絲毫不覺羞愧。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破窗效應”。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責任擴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擴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


暈輪效應(Halo Effect)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趣不同。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愛屋及烏。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週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研究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習得性無助效應(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塞裏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于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Pygmalion Effect)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慧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齊加尼克效應/蔡戈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齊加尼克效應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做的一次實驗。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分別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他對其中一組進行干預,使他們的工作不能順利完成,而讓另一組毫無阻礙,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儘管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非常緊張,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思緒總是被那些任務困擾,緊張狀態持續存在。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只有當任務完成時緊張才會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疊加任務,因此,緊張狀態無時無刻存在並疊加累積,在週末假期休息時甚至都無法放鬆,長期疲憊不堪,最終導致神經衰弱和亞健康的出現。

1927年,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一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很多人與生俱來就有追求完美的強迫傾向。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結,一日不得解脫。蔡戈尼效應是人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強迫,面對任務非得一氣呵成,不完成便死抓著不放手,甚至偏執地將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驅動力過弱,做任何事都拖遝囉嗦,時常半途而廢,總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後再轉移目標,永遠無法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羅米歐與茱麗葉》效應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米歐與茱麗葉》描寫了羅米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悲劇,他們相愛很深,但由於兩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裏其他成員的認可,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種現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減弱戀人們之間的愛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強。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對越強烈,戀人們相愛就越深,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羅米歐與茱麗葉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願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別人越廚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選擇,並將這種選擇強加于自己時,就會感到自己的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產生一種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這種心理機制導致了羅米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斷上演。

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們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忽視。我國民間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贊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贊許和獎勵。

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權威效應”的例子很多:做廣告時請權威人物讚譽某種產品,在辯論說理時引用權威人物的話作為論據等等。在人際交往中,利用“權威效應”,還能夠達到引導或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行為的目的。
Good8Bad0
2013/12/10, 1:41:31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