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吹水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夏志清
夏志清教授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逝世,享壽九十二。夏志清是上一代的學問家,民國時代的上海知識份子,因為頭腦清醒,智商正常,所以及時逃了出來,輾轉去美國深造。除了英國文學,還研究中國現代小說,並用英文寫了一冊專論,成為美國學術界漢學的教科書。
夏志清的學問根基紮實,通曉多國語文,所以有一股傲氣。當年考進美國長春藤大學讀博士,不是容易的事。夏志清還讀過冰島文,在美國教中國文學,由於級數相等的學者不是太多,所以覺得沒有敵手。
一九七六年,香港評論家、浸會大學講師司馬長風出版了一冊「中國新文學史」,被夏志清抨擊了一通,指司馬長風論證不確。司馬先生不服氣,據理反駁,這一場隔洋的學術筆戰,雙方都很有水準,今日不可復見。
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也在美國讀英國文學博士,在台灣發表論英國文學的論文,也被「夏公」隔洋修理一通。夏志清藉荀子的「勸學篇」名,直斥其無學,指顏元叔基本的英文不行,連Leicester也直譯為「萊色斯特」,而不知道中間的音節沒有發音。顏教授不知有沒有答覆,只是從一個聞美國與台灣斷交而大罵「共匪」的學術憤青,接受統戰之後,變成「肯定中國成就」,回頭大罵台灣的牆頭草人士。夏志清的一輪搶白,雖帶有侮辱性,後來再看,不算偏激。
夏志清逝世,其論述今日有幾人仔細讀過?華文傳媒都說夏志清是「發現」張愛玲「文學成就」,並「肯定」錢鍾書的小說高於魯迅的人。
張愛玲的小說貢獻,其實不必夏志清來「發現」,只是華文世界的讀者懶惰而沒有眼光,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義律「發現」香港,在左翼眼中,是帝國主義思想,那麼張愛玲不也「淪為」夏志清的「殖民地」才有價值?蕭邦和托爾斯泰又是誰「發現」而「肯定」的?如果我是張愛玲,我會明白,這等中國人社會的定性,英文叫做Patronizing,是很含蓄的「霸權主義」,但是在狹小的「文壇」,就是那麼好笑。

陶傑









夏志清與錢鍾書

夏志清逝世,民國時代剩下的一廟殘燈,又滅了一盞。
夏志清不但推崇張愛玲,還心儀錢鍾書,尤其錢鍾書的小說,連同張愛玲,夏志清認為比魯迅好。
在七十年代,因為毛澤東和共產黨將魯迅尊為文學的穆罕默德,說魯迅的小說很一般,甚而推許所謂「漢奸」張愛玲,對於那時的中國人,好像端了一塊肥豬肉進阿富汗塔利班的清真寺裏供奉膜拜,加上夏志清的反共,夏志清被左仔文人攻擊為「學閥」。
夏志清比錢鍾書晚半輩,一九四四年,夏志清在宋淇家裏初見錢鍾書,覺得在盛年的錢鍾書,有周瑜的氣質,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因為年少得志,有孤傲倜儻之氣。
錢鍾書問夏志清,最近讀了什麼書。夏志清說他讀了古希臘史詩,錢問夏志清喜歡哪一部。
夏志清說喜歡荷馬的「伊利阿德」,但不喜歡另一部「奧德賽」。錢鍾書說:喜歡「伊利阿德」的人,趣味是古典型;偏愛「奧德賽」者,屬於浪漫型,這一夜,二人歡談甚興,隨後一起乘電車,錢鍾書住在法租界,夏志清住霞飛路,剛好順路,在車上又談了一程,夏志清下車時,錢鍾書叫夏志清多來看他。
以錢之高傲,初見能邀請一個後學來寓所,夏志清很會繞個圈來自我肯定。但見面僅此一次。民國三十八年,夏志清懂得辨別航向,離開大陸,跟哥哥夏濟安一起去台灣,錢鍾書卻留了下來,此後,夏志清在美國的大學任教,造福文明世界,錢鍾書卻要為農民出身的毛澤東的「文選」英譯,錢鍾書畢竟書獃子一些,浪費了他的下半生。
從此兩位才高學碩的人,沒有再見面。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兩個旅人,各自提着一盞燈,照面而過,一個選擇了正確的路,在新大陸找到了新生,另一位滑落了血紅的海洋。

陶傑
Good0Bad0
2014/01/06, 10:27:46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