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Add oil」教曉我們的道理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馮睎乾/daily/article/20181021/20526714

「Add oil」教曉我們的道理 - 馮睎乾



資料圖片



港式英語「add oil」(加油)列入《牛津英語詞典》,馬上成為很多香港人的小確幸,有人甚至說:「呢個就係香港語言文化帶領世界潮流又一例子。」

今時今日香港人特別需要正能量,但渾身正能量,往往死得更快,一來缺乏危機感,二來不了解現實──現實,永遠是充滿負能量的。

《牛津英文詞典》「add oil」一條的寫法是咁的:「orig. and chiefly Hong Kong English. Add oil!: expressing encouragement, incitement, or support: go on! go for it!」假如牛津編者把「add oil」視為標準英語,就不必再標明什麼「香港英語」了。

現在的寫法既沒抬高,亦未貶低,不過實話實說。若用傳統中國人的勢利眼來看,這樣的「權威認證」,好比讓二奶入門,卻沒扶為正室,只是令你更名正言順地矮人一截。以紫微斗數的術語來打比方,則叫「廉貞化忌」:「add oil」雖已進入權威「核心」,卻僅處核心的外圍而已。

港人粵語也移植了很多英文,例如我們不說「升降機」而說「?」,不說「計程車」而說「的士」,「老闆」叫「波士」,「優惠券」叫「Q旁」。英國人會不會因此感到光榮?不會。牛津劍橋的字典都認證了法文「à la carte」一語,用來表示「散叫」,法國人會不會受寵若驚?更不會。

若「add oil」昂然打入《牛津英語詞典》,讓你有種吐氣揚眉的感覺,我建議你還是少看一點宮鬥片。在現實人生,我們不需要博取皇上的寵幸,因為根本沒有皇帝,或者說,牛津編者從不覺得自己睥睨眾生。

《牛津英語詞典》的資深編輯Fiona McPherson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描述抑或規範,正是問題所在〉(To describe or prescribe, that is the question),說字典不單用來規範字詞用法,也描述現實中大眾如何應用語言。

她認為,詞典定義反映字詞用法,並非由專家一錘定音,必須有不同來源的文獻作依據。字典是最民主的,某個字只要有足夠多的人使用,就有可能列入書內,這就是字典的「描述」功能。

明白了字典的編纂原則後,你也許應該明白:牛津之所以權威,不因為「牛津」二字是名牌,而是編者能客觀紀錄語言用家的習慣,以民為本,反映民意。你,就是你自己的權威。

《牛津英語詞典》舉出「add oil」的最早例證,是1964年的文章,想不到這個貌似時髦的詞,原來已有半世紀歷史。

假如它被牛津採納,真稱得上是一項成就,那麼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呢?答案有點弔詭:它之所以得到「權威認證」,正因為五十年來一直藐視「權威」。

某字或某字的用法,假如字典不收,你就不敢用,那麼它永遠不可能進入字典,或者說,世上根本就不會有語言,更不會有字典。有些想法,假如官方不許、鄉親不容、大眾不撐,你就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那麼人類應該永遠走不出蠻荒。

追求社會的認同,往往限制了自己的潛能。當然,人與我本來不是對立的。我們追求理想,不一定要與全世界為敵。

《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本末先後的問題,不是人我對立的問題。是否做一件事,該取決於它的內在價值。他人的期望,社會的規範,諸如此類,統統都是旁枝末節。

那麼「add oil」又有什麼內在價值呢?眾人奉若神明的牛津字典,解釋其實未夠圓滿。對港人來說,「add oil」兩字短小精悍,形象生動,比什麼「go for it」或「hang in there」都更簡潔有力。更重要的是:這句話是用來鼓勵人的,港式說法正因為不標準,不正經,反而有種英文欠缺的幽默感,令人馬上輕鬆起來,是否比「go on」等標準講法更振奮人心呢?

很多人急不及待為「add oil」打入牛津而高興,我反而感到一絲悲涼,想起韓愈〈獲麟解〉:「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恆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太在乎別人的認同,是一種自卑;有種自卑,就叫牛津認證。以下是我個人觀察,未經專家考查:要靠牛津劍橋刷存在感的人或物,有99%機率,世界不需要他們的存在。

馮睎乾


上一則
上一則
防止腦退化 (林夕)

下一則
下一則
這才像兄弟倆 (陶傑)
Good0Bad0
2018/10/21, 3:53:52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