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
【歷史台】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西方科學和藝術史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貼文共有 52 個回覆
根據Siracusa 3D Reborn用電腦復完既敘拉古號(Syracusia),由阿基米德設計,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可以響海上航行既豪華郵輪
希臘化造船業及航海學
講到造船同航海,可能大家唔會第一時間想起希臘人,畢竟即使係古典時代,出名造船同航海既仲有腓尼基人同佢地既後代迦太基人,但好多人都唔知道既一個事實係:希臘化時代的造船技術確實到達一個巔峰。除左響介紹希臘化地理學時曾經提到希臘人航海家皮西亞斯(Pytheas)曾經從殖民城市馬賽出發繞行不列顛尼亞群島,甚至曾進入北極圈內並航行至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呢個壯舉之外,希臘化文明響造船同航海技術上都獲得重大進步。根據古希臘羅馬既歷史學家記載,希臘化時代各國包括托勒密埃及和西西里的敘拉古都有能力造出極其巨大的船隻,體積曾經一度被史學界認為不可能,而且托勒密埃及更曾經修建一條古代既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以及尼羅河。希臘化時代造船技術以及建造運河技術響公元前3世紀的突飛猛進被認為係同各國大舉投資科研有一定關係,而根據記載,敘拉古所建造的巨艦甚至同數學家阿基米德有直接關係。希臘化文明建造巨艦既技術最終很有可能被羅馬帝國所繼承,從考古學家所發現公元1世紀羅馬人所建造既巨船遺址來看,古典文明有能力建造超過100米長、排水量數千噸既巨艦,很可能並唔係之前人們以為既誇大描述,而極有可能係歷史事實。要了解希臘化文明以及羅馬文明既造船技術,我地就首先要從敘拉古既希倫二世(Hiero II)以及一代鬼才阿基米德開始。
18世紀作家想像既敘拉古號復完圖
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為佢祖國既國王希倫二世設計左一艘叫敘拉古號(Syracusia)既巨型船隻。敘拉古號船身達到驚人既110米長,建造佢既木材重量足夠建造60艘三槳座戰艦(triremes),載重量達到1,600至1,800公噸,並可搭載1,942名乘客,排水量達到數千噸既級別。當阿基亞斯根據阿基米德既設計圖建造敘拉古號既時候,佢發現整個西西里島都冇一個船塢可以容納得到呢個大細既船隻。希倫二世決定將敘拉古號作為送比埃及國王托勒密三世(Ptolemy III Euergetes)既禮物,於是呢艘船唯一一次響海上航行,就係從敘拉古到亞歷山大港,托勒密三世接收到呢份禮物之後將佢更名為亞歷山大號(Alexandreia)。敘拉古號除左乘客、船員之外,仲裝有大量貨物,包括60,000個單位既糧食、10,000雙耳瓶西西里鹹魚、20,000塔蘭(即500-600公噸)既羊毛、20,000塔蘭既其他貨物、以及2,000個單位(現代估計大約78噸)既淡水以供船上人員飲用。敘拉古號船員包括200-400名負責船上安全既士兵,船上亦裝有一臺阿基米德設計既重型扭力弩砲以供遇上海盜時自衛。船殼上以馬毛以及瀝青覆蓋,以防止海水以及海洋生物既侵蝕,呢個亦都係歷史上有記載最早船隻防止海洋生物侵蝕既技術。船上設有4個木造船錨以及8個鐵造船錨,讓敘拉古號停泊時可以固定船身。根據古典時代史學家,敘拉古號設計華麗。船隻甲板由3米高的精美希臘神話巨人阿特拉斯形狀木柱所支撐,甲板上有8座高塔,每座由2名弓箭手及4名全副武裝既士兵守衛,艦首則設有安裝扭力弩砲既平臺,弩砲能將55公斤重既石彈射出180米,足夠擊沉接近敘拉古號並構成威脅既海盜船。佢龐大既體積令設計師可以響船上安裝大量豪華既設施,根據記載,船上設有熱水浴場、圖書館、閱覽室、繪畫室、健身體育館、餐廳以及廚房。船上設有鹹淡水水缸,淡水水缸供應飲用及洗浴用途,而鹹水水缸則用作養魚供應船上餐廳食用。船艙內飾以珍貴既木材、象牙以及大理石建造,地上則鋪上描繪《荷馬史詩》《伊利亞德》(Iliad)既彩色馬賽克地板,奢華程度不亞於現代豪華郵輪。有幸登上敘拉古號既乘客,都可以享受到希臘化時代超一流安全、舒適、奢華既旅程同海上暢遊體驗。
敘拉古號復完圖
托勒密三世收到敘拉古號呢份禮物,好正常既反應係讚歎不已,但根據阿特納奧斯(Athenaeus)同普魯塔克(Plutarch),托勒密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見到敘拉古號之後,卻係希望自己能夠超越佢。公元前約200年,佢邀請亞歷山大港既造船專家設計一艘體積上能夠敘拉古號既超級巨艦,而呢班學者既答案就係「四十」(Tessarakonteres):一艘130米長、18米寬、22米高既巨型戰艦。同能夠響海洋上航行既敘拉古號唔同,呢個大細既「四十槳座戰船」已經大到唔能夠離開港口,只能夠當作浮臺使用。即使係咁,佢仍然設有4個14米長既船舵,由40行共4,000名划槳手驅動,而船帆則由400名水手負責操作。該船係雙體設計並可能係史上最早有記載既雙體船,設有7個撞角,並載有2,850名全副武裝既士兵,令船上既全員人數多達7,250人,比美軍現役既尼米玆級核動力航母仲要多。除此之外,托勒密四世仲響尼羅河上建造過一座長115米、闊14米、高20米既遊船,名字叫Thalamegos,意思即係「浮宮」。木製船隻終於響希臘化時代到達其機械性能所限制既極限。響近現代造船業開始建造鋼鐵船隻之前,以木材建造140米以上既船隻,響力學上顯然並不可能。而希臘化、以及後來羅馬時代所建造既百米級巨艦,直到19世紀才有競爭者能及其項背,代表住古代人智慧同海洋工程成就既結晶,至今仍深深震撼住2,000多年後既我地。
「四十槳座戰船」(Tessarakonteres)既平面圖
講到呢度,或者各位讀者會有個疑問,到底以上所述既巨艦有冇實質證據證明佢地存在?會唔會係古代作者誇張描述,誤導左後世既歷史學家?當然,希臘化時代既巨艦並無留低任何殘存既遺址或者碎片,而古代巨艦既存在一直受到史學界質疑。直到20世紀初,響意大利出土左兩艘建於公元1世紀,長度70米級別、排水量超過1,000公噸既內米湖巨船(Nemi Ships),歷史學界先如夢初醒,驚覺古典時代既人有能力建造1,000噸以上既巨艦。而響今日羅馬達文西國際機場附近既地底,亦都埋藏住一艘長度超過100米、排水量數千噸既卡里古拉巨艦(Caligula's giant ship),根據衛星圖片顯示,該船既長度可能達到140米既級別、闊度達到40米(詳情請參閱《超級工程:羅馬是怎樣建成的》第2季第2及第3集:內米湖巨船、以及卡利古拉巨艦)。呢艘巨艦一旦出土,將幾乎可以肯定刷新古代船艦大細既紀錄,並為希臘化時代3艘巨艦以及當時先進既造船技術提供進一步既證據。
1931年出土既內米湖巨船,不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
除左建造巨大既船艦之外,希臘化時代既工程師仲有建造古代既蘇伊士運河。運河長90公里,古埃及時期開建,並由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完成第一期。當時運河並無貫穿尼羅河及紅海,以避免紅海既鹹水倒灌入尼羅河並造成生態災難。鹹水倒灌既問題一直到希臘化時代先至得到解決,最後一段由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擴建既部分被稱為「托勒密之河」,闊度31米,可以容納兩艘大型三排槳戰艦(Triremes)並排駛過。響運河鹹淡水交界之處,古希臘人巧妙咁利用船閘(water lock)允許船隻通行,以解決海水倒灌既問題,呢個亦都係歷史上有記錄最早使用既船閘,堪稱古代工程史一大奇蹟。希臘化時代既造船同海洋工程成就,響敘拉古以及托勒密王朝既大舉投資下,於公元前3及2世紀臻於極盛。
安提基特拉機械(Antikythera Mechanism)殘片A正面,包含最多既齒輪組,最大的青銅齒輪清晰可見
希臘化時代的精密機械以及技術
希臘化時代除左響理論科學方面有卓越成就之外,響應用科學方面既成果同樣豐碩。由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呢段時間,居住在東地中海各希臘化國家、城市既希臘人掌握左製造複雜機械既方法,當中有部分機械的先進程度令20世紀既考古學家不能相信它們是來自兩千多年前既世界,甚至被陰謀論者歸類為超古代文明甚至外星人所製造既歐帕玆(OOParts,時代錯誤遺物,意思是在當個年代技術水平被認為不可能由人類製造既考古文物)。今集筆者會主要討論關於各種古希臘機械既考古發現、當中所使用既技術同運作原理,同時會對其他希臘化時代既重大機械發明如水鐘等既工作原理作初步探究。
曾經被認為係遠遠超越古希臘人科技水平,並被認為響果個年代無法造出既機器,就係1902年響希臘安提基特拉沉船上發現的安提基特拉機械(Antikythera Mechanism),佢既先進程度響之後既千餘年間未被超越,直到14世紀中世紀末期至文藝復興類似複雜程度既機械先至響歐洲重新出現,其製作工藝同微型化水平甚至可以同19世紀既鐘錶相媲美。安提基特拉機械並唔係一開始就獲得學術界重視,公元1901年,希臘的海棉採集者響安提基特拉島對開45米深既水底發現一艘古羅馬沉船,並撈起青銅、大理石雕像、玻璃以及安提基特拉機械的殘片,潛水員撈起類似既殘片總共有82件。當時安提基特拉機械只係一團不起眼既生銹青銅同已經腐蝕既木頭,並無引起希臘雅典國立考古研究院考古學家既注意。雖然後來考古學家Valerios Stais注意到生銹既青銅殘片中似乎有齒輪在內,但當時考古學界主流都唔相信古希臘有能力造出如此複雜既機械,因此安提基特拉機械靜靜躺響博物館半個世紀。直到1950年,英國科學家普萊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先重新注意到呢件文物。
安提基特拉機械既X光造影照片,顯示響表面上一團令人難以看透既青銅內裡,有多達30個以上既齒輪,複雜同先進程度遠遠超越左公元前150-100年既年代
1971年,普萊斯同希臘方面既考古學家合作,利用X射線同伽馬射線造影獲取安提基特拉機械每件殘片既內部構造,發現其中4件殘片包含齒輪(geared wheel)。1974年,普萊斯同佢既研究團隊發表70頁既論文,內容震驚左整個歷史學界,並顛覆、改寫左學術界主流對希臘化時代科技水平既評價。普萊斯發現既係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機械式計算機(analog computer),距今年代遠達2,000多年。安提基特拉機械由一個高34厘米、長18厘米、厚9厘米大細既木箱裝載,內含至少30個青銅齒輪,當中最大的齒輪直徑14厘米,並帶有223個三角齒。現代考古學家通過電腦斷層掃描重構此機械,推斷出佢完整時應該有37個齒輪,機械操作既辦法係通過轉動一個曲柄輸入一個日期,齒輪會轉動並計算出太陽、月球響黃道上既位置、月亮既盈虧、跟蹤每4年一次既奧運會週期,並有可能可以計算日月蝕週期同行星既位置。計算結果響機械既正、背面由轉動既指針顯示出來,機械正面設有一組指針,分成內外兩環;背面則設有5組指針。而機械響計算月球位置時,甚至能夠將月球近地點同遠地點既不同速度一併計算,顯示希臘化時代知名天文學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可能參與其設計。托勒密三世公元前238年既曆法改革引入古代世界最精確既太陽曆,即一年有365又1/4日,每4年一個潤年,此機械設計為一年有365日但預留計算每年多出1/4日既可能性。考古學家發現安提基特拉機械既設計者為計算月亮既盈虧,以及響一個指針上的小球將之顯示出來,採用左差分齒設計(differential gear),亦都係有考古證據支持歷史上最早既差分齒輪組,將同類機械既發明時間推前左超過1,800年。
安提基特拉機械中所使用既差分齒輪組(differential gear assembly)
安提基特拉機械既建造年代同地點一直都係考古學界爭議不休既議題。安提基特拉沉船既日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中期,因此機械既製造時間不可能晚於呢個日期。目前歷史學界普遍相信安提基特拉機械比沉船既日子要早,係公元前約150至100年既產物,但仍然有人提出公元前205年(最早)及公元前87年(最遲)既可能性。而機械既製造地點被認為有可能係羅德島(Rhodes)、敘拉古(Syracuse)或者小亞細亞既巴格門(Pergamon),對此歷史學界並無一致結論。但安提基特拉機械到底係咪古典時代一個異數,希臘化時代天才既唯一產物?文獻記載顯示,類似既機械式計算機同天文鐘響希臘化時代同羅馬時代都曾經出現過,並不是只有安提基特拉機械一個例子。關於機械式計算機既既記載最早甚至可能係響阿基米德既時代(公元前3世紀)已經有。阿基米德曾經寫過一本已經佚失既書叫《球體製作論》(On Sphere Making),後世相信就係描述關於天文計算機既製作方法。事實上,公元前1世紀羅馬作家西塞羅(Cicero)就曾經響佢既著作中提過阿基米德響公元前3世紀所建造既兩個天文計算機,可以追蹤日月以及五大行星既運行,兩臺機械均於公元前212年由敘拉古圍城戰既羅馬將領馬克盧斯從西西里島帶回羅馬,其中一臺被捐贈予維圖斯神廟、另一臺則作為傳家之寶收藏。據記載,兩臺機械均可準確跟蹤天空既轉動,並預測日、月蝕既發生。根據西塞羅所述,可以計算天體運行既機械響希臘係更古老既發明,甚至早在公元前7世紀至6世紀米利都的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時代已經有。類似既技術可能被羅馬人所獲得,公元1世紀尼祿皇帝既皇宮金殿中,就有一座轉動既宴會廳,天花板上裝有機械可以晝夜跟隨天上既星體運動,歷史學家相信尼祿既天象儀很可能利用左相同或者類似既技術製作而成。安提基特拉機械所使用既三角齒亦都為其他希臘化及羅馬時代發明既機械裝置提供新既證據,例如羅馬人響建造高速公路時用作安裝里程碑既計程車,由於較早期既歷史學家採用方型齒黎重構因此復完失敗,但當使用安提基特拉機械既三角齒,該古代計程車既數字顯示器就能夠完美運作。如今歷史學界已經普遍接受希臘化及羅馬時代擁有製作三角齒齒輪既技術。
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所發明既水鐘(clepsydra)復完品想像圖,公元17世紀
除左安提基特拉機械以及計程車之外,希臘化時代另一個偉大而具實用性既發明就係水鐘(clepsydra),呢個發明筆者響之前介紹希臘化物理學、氣動力學及生理學時都有提到過,希臘化時代生理學家希羅菲盧斯(Herophilus)就曾經用水鐘準確計算病人既心率。水鐘響希臘古典時代既雅典被用作法庭上既計時工具,但早期既水鐘構造相當簡單,只係一個帶小孔而裝滿水既陶壺,當水流乾之後就代表發言時間結束,只能夠當作簡單既秒錶(stop watch)使用。然而,水從陶壺中流出既速度並不均等,當水滿既時候水流速度會更快,當水乾既時候流速則會減慢。克特西比烏斯及費隆(Philo of Byzantium)所發明既水鐘結構上複雜得多,最頂處設有一個水源,以保持水位長期處於滿盈狀態,下方第二個陶壺水位會以均速緩緩上升,當水位上升到頂部時,另一個連接陶壺既虹吸管就會自動將壺內的水排走,以重設壺內水位。壺內設有一個浮標,當水位上升時,浮標連帶指針一起上升,以允許時間被一個劃上刻度既圓筒上被讀取。帶有刻度既圓筒會響水力驅動既齒輪組帶動下緩緩轉動,以顯示一年中不同月份、日期日照長度既差別。因此,希臘化時代既水鐘可以不需經人手全自動運作,一年365日、一日24小時不斷重覆循環,只需要讀取指針讀數就能夠得知時間,係一個天才既發明。費隆甚至將擒縱器(escapement)首次應用響水鐘之上,一直到惠更斯發明鐘擺,希臘化時代既水鐘都係人類所掌握最精確既計時機器,並代表住希臘化時代尖端科技既結晶。水鐘被安裝雅典既風之塔中被用作計時之用,係歷史上有記錄最早向公眾展示既計時工具。根據中國古代《舊唐書》記載,拂菻國即當時既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門上設有一座計時設備:「第二門之樓中,懸一大金秤,以金丸十二枚屬於衡端,以候日之十二時焉;為一金人,其大如人,立於側,每至一時,其金丸輒落,鏗然發聲,引唱以紀日時,毫釐無失。」(《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可見類似技術響古典時代晚期之後既保存同傳播,直到拜占庭時代仍然被保留及應用。從今集內容可見,希臘化時代期間,古希臘科學家發展出精密既鐘錶以及天文計算機技術,係類似技術既始創者。尤其係安提基特拉機械既發現同解謎,更加逼使現代人重新評價古希臘人既科技水平,即使響2,000多年後科技發達既今日,希臘化時期既成就仍然讓人讚嘆並且印象深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t3ddvBkYU
關於希臘化時代水鐘技術既原理介紹
參考資料:
http://www.ams.org/publicoutreach/feature-column/fcarc-diff4
公元前4世紀初既古希臘士兵利用腹弓(Gastraphetes)以及張力弩砲(Oxybeles)守城既想像圖
希臘化時代的武器和軍事
從遠古時代以來,人類所擁有的投射兵器不外乎弓同投石索,無論係東方定西方,弓同箭都係古代歷史上應用得相當廣泛既投射兵器。然而弓同投石索都有致命既弱點,由於操作需要相當程度既技巧,訓練弓兵從來都係需時且不容易既過程。除此之外,弓既威力亦都受操作武器既弓箭手生物學上既力量極限,即臂力所限,因此限制左弓既磅數。為解決問題,戰國時代既中國發展出弩呢種機械式武器,由於訓練弩兵比起弓兵所需時間更少且威力比弓更大,呢種武器好快就響當時各國之間流行起來。響西方,類似弩既遠程投射兵器響希臘人手上獲得重大進展。希臘人最早的機械式武器係腹弓(Gastraphetes),腹弓既發明年代大約係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相傳由敘拉古既僭主大狄奧尼西奧斯(Dionysius I of Syracuse)聘用既工程師所發明。腹弓既原理同弩大同小異,都係利用一把強力複合弓結合弩臂同觸發機構(扳機)造成。雖然同樣係利用複合弓既張力儲能,但腹弓既結構及上弦方法同秦漢時代既弩有顯著差別:中國既弩分為臂張弩以及蹶張弩,臂張弩顧名思義係通過手臂既力量開弓,而蹶張弩則係將頂部置於地上,然後利用腰引既動作將弓弦拉起扣在尾部既弩機上完成上弦。
希臘腹弓(Gastraphetes)復完圖
跟東方既弩相比,希臘的腹弓結構就更加複雜:腹弓上弦方式既不是臂張也不是蹶張,而係採用一種同中國弩截然不同既設計。腹弓弩臂係一條帶棘齒既滑動套管,通過將腹部頂在弩臂末端一個U型尾部,利用全身既重量同力量向下壓,套管會向前滑動直至弓弦卡住弩機為止,並完成自動上弦。由於使用左輔助上弦既機械(棘齒)同全身既重量張開複合弓,作為儲能裝置既弓就能夠造得更強、威力比臂張既普通靠手臂張開既弓更大。呢種武器優點係威力較大、使用容易,根據巴格門的比頓(Biton of Pergamon),張力弩砲除左可以射箭之外,仲能夠發射2.3公斤重既石彈。但其缺點亦都都明顯:結構複雜製造成本高,並不適合大量生產,而且由於重新上弦需時,射速亦都不及於普通既弓,另外這類武器亦不能在馬背上使用。雖然有種種缺點,但腹弓響古希臘世界好快就蔓延開來,並且以腹弓為基礎既守城/攻城武器張力投石機(Oxybeles)好快就被發明出來。公元前4世紀末亞歷山大大帝既東征戰爭中,張力投石機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無論係響提爾同加沙攻城之用,定係公元前329年錫爾河戰役(Battle of Jaxartes)中,響中亞既草原上用作對付遊牧騎射,希臘人既張力投石機都顯示出極強既威力同不同戰場上既適應性。然而,利用弓儲能既腹弓同張力投石機好快就發展到機械性能既極限,由於儲能既瓶頸係弓,而複合弓既威力有其極限,不能造得太大且不能發射更重既石彈,因此希臘人好快就必需發展新一代既武器,去突破張力武器既局限。希臘工程師既解決方法,就係利用扭力彈簧(torsion spring)取代複合弓作為儲能機構。響亞歷山大大帝之後既希臘化時代,扭力投石機(torsion catapult)迅速被發展出來並淘汰張力投石機。由於扭力彈簧儲能遠遠超過複合弓,希臘化時代既工程師好快就建造出威力更強、射程更遠既扭力投石機,即後來既弩砲(ballistae),當中最大既型號甚至能夠發射數十公斤重既石彈打穿城牆。
巴格門(Pergamon)古城發現既扭力弩砲浮雕,兩邊既扭力彈簧清晰可見
根據考古研究顯示,最早有記載既扭力弩砲係公元前338至326年既雅典,文獻記載雅典武器倉庫中存放扭力索、弩砲基座及箭矢既記錄。傳統上黎講,歷史學家將扭力投石機既發明歸功於馬其頓國王菲臘二世,即亞帝既父親,並可追溯至約公元前340年。然而由張力儲能到扭力儲能既發展史,到底係邊個工程師響咩年代發明,呢兩點一直都係個謎。歷史學家所知道既係:扭力弩砲自發明起計,技術迅速在地中海世界擴散,好快所有東地中海既希臘化國家,甚至西地中海既羅馬同迦太基都開始將呢種新銳既武器投入戰場使用。據記載希臘羅馬各國甚至會進行比賽,以重酬吸引來自薩莫斯島、羅德島等地既優秀工程師為各國軍隊建造扭力弩砲。扭力弩砲頂端利用兩束扭力彈簧,通常係經處理過既動物筋腱或者女人既頭髮,用黎儲能。彈簧本身呈扭曲狀,扭力索中間有兩根臂,之間以弓弦連接。當弓弦被往後拉既同時,彈簧進一步被拉伸並積蓄彈性勢能(elastic potential energy)。扭力投石器沿用腹弓設計,弩臂上有棘齒或棘輪以輔助上弦,而拉距則可以調較,視乎弦被拉到弩臂既不同位置而定,因此其威力同射程亦可以因不同情況下而被調較至最適合的狀態。扭力弩砲同投石機既威力遠遠超過早期既希臘腹弓,根據費隆(Philo of Byzantium),即使響150米既射程範圍之外,城牆需要達到4.62米厚先至能夠擋到扭力投石機所射出重27公斤既石彈。而且能夠將27公斤石彈射出150米既弩砲並唔係最大,根據記載,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of Macedon)響公元前305年圍攻羅德島時所建造既3塔蘭投石機(3-talents stone thrower)能夠發射重78公斤既超重型石彈,而當使用較輕石彈時,最大射程甚至可以達到700米,當時既整個世界並無比3塔蘭投石機威力更強大既攻城兵器。而直到11-12世紀拜占庭發明配重式投石機(counterweight trebuchet,即傳入中國後被稱為回回砲既武器,曾經被蒙古軍隊用作攻擊襄陽城而聲名大噪)之前,3塔蘭投石機曾經主宰最強攻城武器的地位長達1,400年之久。而扭力武器響地中海世界亦都被廣泛使用,例如馬其頓王菲臘五世就曾經響公元前219到218年既戰爭中投入150臺輕型弩砲以及25臺重型投石機,而羅馬將領大西庇阿亦都曾經從戰敗既迦太基人手上充公281臺輕型弩砲、120臺大型弩砲及75臺重型投石機。
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所建造既超重型投石機,能夠發射重近80公斤既巨大石彈
如果使用高拋彈道,希臘化時代既扭力弩砲射程可以輕易超過500米(McNicoll, 1997)
除左越造越大之外,希臘人建造更先進、威力更大武器既創意並不止於發明扭力投石機。根據希臘化時代工程師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Alexandria),當時希臘人仲造出左古代最複雜既機械式武器:能夠連射既自動兵器連弩砲(repeating catapult,或Polybolos),以及以及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所發明,利用青銅彈簧甚至壓縮空氣作儲能既新型武器。連弩砲呢種武器結構跟一般既扭力弩砲類似,但弩臂側面設有鏈帶以及曲柄以讓弩臂上既套管可以前後滑動。而機械上方則設有一個箭匣,每當發射一支箭後重力就會讓另一支箭落在弩臂正確位置上,而弩機就會自動觸發。由於可以連續發射,連弩砲解決左張力同扭力武器射速慢既缺點,然而機械既複雜性、製造成本、可靠性同威力亦都有疑問,因此並未有如其他機械式武器般獲得廣泛使用。
狄奧尼修斯所發明既連弩砲結構剖面圖
此外,公元前3世紀既發明家克特西比烏斯亦都嘗試利用金屬青銅彈簧甚至壓縮空氣作為儲能裝置,以取代複雜、成本高昂而難以維護既動物筋腱扭力彈簧。雖然利用金屬圓筒同活塞壓縮空氣作儲能裝置既理念以當個年代黎計非常先進,但由於製造技術跟唔上,金屬圓筒既氣密性不能得到保障,因此該種武器只停留在原型機既階段,並未能夠響戰場上有所作為。但克特西比烏斯響研究壓縮空氣弩砲既活塞時發現當壓縮金屬圓筒內既空氣時,封口會爆出火花,從而發現左當氣體被壓縮時溫度會上升呢個現象。
克特西比烏斯發明的壓縮空氣弩砲:通過利用活塞壓縮金屬圓筒內的空氣儲能,但因當時製造技術未能確保封口既氣密性而告失敗
講到呢度,或者你會問到底希臘化世界仲有冇比扭力弩砲更先進既武器?關於呢個問題既答案可以從希臘化時代既一代鬼才阿基米德處搵到。根據記載,阿基米德響敘拉古圍城戰期間發明左一臺遠遠超越其時代既先進武器:蒸汽砲(Archimedes' steam cannon)。蒸汽砲由一木管身構成,管內裝有一顆石製炮彈。木管底部設有一個銅製既蒸汽產生器,底下則點有火堆或以拋物面鏡子利用火或聚焦既太陽光以加熱蒸汽產生器。當蒸汽產生器上既閥門被扭開後,就可以響蒸汽產生器中加入水。水遇熱會氣化,溫度越高,蒸汽產生器內既壓力就會越大。當溫度升高到一個臨界點時,蒸汽既壓力就會大到將石製炮彈以高速推出砲管,並將石彈發射出數百米遠。到底呢段記載是否可信?阿基米德是否真係響火藥被發明之前既1,000年、管身大炮普及前既近1,600年,就造出左歷史上第一支利用高壓蒸汽驅動既管身大炮?根據據信曾經擁有阿基米德手稿抄本既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佢係深信呢段記載既真確性,並且曾經按照手稿重新製造一座可以運作既蒸汽砲。現代既復完因為手稿既佚失變得困難,然而響2006年,一群麻省理工大學(MIT)既工程師就曾經為記錄片《謠言終結者》(Myth Busters)重新建造一座阿基米德蒸汽砲。佢地所建造既蒸汽砲復完品成功將石彈以300米/秒既極高速射出,砲口動能高達23千焦(23kJ),以此推算出最大射程達到驚人既1,200米,比扭力弩砲所能夠達到既最大射程仲要遠。復完測試顯示阿基米德蒸汽砲響理論同工程技術角度係完全可行,但即使如此,蒸汽砲最終未能響羅馬人手上得到進一步既發展,只能成為遠程投射武器史上代表希臘化科技頂峰,但同時亦都係曇花一現、一個轉瞬即逝既註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9QSVzRGsvI
講述阿基米德蒸汽砲現代復完品既記錄片
參考資料:
McNicoll A. W. (1997) Hellenistic fortifications from the Aegean to the Euphrates, pp.186-188.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http://web.mit.edu/2.009/www/experiments/steamCannon/ArchimedesSteamCannon.html
根據最新一份考古報告,考古學家在希臘尼科波利斯發現了奧古斯都的凱旋記念碑,碑上裝有從被俘的350條埃及妖后戰艦中的35個青銅撞角,其中最大的撞角闊1.7米、高1.6米、長2.5米,比之前所知道最大的撞角大4倍。
記念碑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出奧古斯都同安東尼/埃及妖后所打既一場關鍵性海戰(亞克興戰役Battle of Actium)中,安東尼/埃及妖后一方曾經出動長40米既大型戰艦,根據歷史記載,由於埃及一方船隻太大機動性不及較小的奧古斯都船隻,因此戰爭以奧古斯都既勝利作結,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英國獨立報的報導原文
https://www.archaeology.org/news/7505-190328-nicopolis-actium-monument
記念碑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出奧古斯都同安東尼/埃及妖后所打既一場關鍵性海戰(亞克興戰役Battle of Actium)中,安東尼/埃及妖后一方曾經出動長40米既大型戰艦,根據歷史記載,由於埃及一方船隻太大機動性不及較小的奧古斯都船隻,因此戰爭以奧古斯都既勝利作結,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英國獨立報的報導原文
https://www.archaeology.org/news/7505-190328-nicopolis-actium-monument
留名待睇
公元前2世紀的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迎風飄揚既長裙、若隱若現既身軀、振翅高飛既姿態,成為西方古代雕塑藝術其中一件最高水平之作,並深刻地震撼2,000多年後既人們
希臘化時代的雕塑藝術
講左好多希臘化時代響理論科學、應用科技、城市規劃、建築等等上既成就,相信大家都對希臘化時代既學術成就都應該有一個初步既了解,同埋相信大家都會明白點解筆者為今個系列既文章安排一個標題叫「西方科學史第一個黃金時代」。希臘化時代既科學成就建基在古典時代哲學既基礎上,但包含極大既飛躍同原創性貢獻,可以講係響古代世界一盞閃耀住璀璨光芒既火炬,引領住人類文明前進既步伐。但除左科學之外,希臘化時代響其他方面,特別係藝術上既成就好容易會被現代人所忽略。好多人都知道古典時代雅典既巴特農神殿(Parthenon)同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ion)上栩栩如生既雕像,但好少人知道希臘化時代巴格門古城(Pergamon)宙斯祭壇(Great Altar)既浮雕。雖然知名度較低,但事實上巴格門祭壇浮雕既藝術價值並不會遜色於古典時代雅典既偉大作品。此外,更廣為人知既希臘雕塑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以及斷臂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兩件千古名作都係出自希臘化時代雕塑家既手上,從呢兩件作品可見希臘化時代雕塑藝術水平之高、真實感之強烈,可謂達到古代史上一個登峰造極既境界,遠遠超越古埃及和古美索不達米亞雕塑既成就。而希臘化時代對解剖學及人體結構理解既進步(詳情請閱覽本系列文章第17期內容),亦都成為左希臘化雕像藝術發展,以及其極度寫實風格既理論基礎。
隨住希臘文明因亞歷山大大帝既征服傳到中、南亞,希臘式既雕塑藝術亦都同印度既佛教相結合,產生出犍陀羅藝術(Gandhara art)首次將佛陀以借用希臘太陽神阿波羅既形象出現響歷史舞臺上,後來傳入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深刻地影響左東方造像文化。可以咁講,今日響亞洲各地廟宇中供奉既佛像,全部都源自希臘化雕像藝術既東傳,甚至近年有理論指早響佛教傳入中國前,秦代兵馬俑既寫實風格都有可能係受到希臘化藝術既影響。關於希臘化藝術對印度以及亞洲藝術既影響,筆者暫時唔講太多,稍後既文章會再深入詳細探討。希臘化藝術既研究涉獵範圍甚廣、作品數量龐大,以短短既篇幅實難一概而論。但響今期既文章中,筆者會集中介紹3個被認為係希臘化時代雕像藝術當中既代表作:垂死高盧人像(The Dying Gaul)、勝利女神像以及斷臂的維納斯。
垂死高盧人像,現存於意大利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s)
今次筆者要介紹既第一件希臘化時代雕塑名作係《垂死高盧人像》(The Dying Gaul),垂死高盧人像原作係約公元前230年至220年位於小亞細亞既希臘化國家巴格門(Pergamon)國王阿塔羅斯一世(Attalus I,公元前269年至197年)為記念戰勝入侵安納托利亞既高盧人(Gaul),即後來被稱為加拉太人軍隊而製造。雕像曾經被埋入地底,在17世紀初在羅馬市郊既盧多威斯莊園被發現,並於1623年首次被記錄下來。高盧人屬於凱爾特人(Celts)一種,定居於歐洲中部今日法國、瑞士、北意大利一帶,響公元前6至3世紀凱爾特人經歷一波大擴張,於公元前390年入侵羅馬並攻入羅馬城大肆劫掠。公元前約277年,高盧人從色雷斯越過達達尼海峽入侵安納托利亞,並在現今的土耳其中部定居下來。事實上,從菲萊泰羅斯(Philetaerus)時代起,高盧人就一直威脅住巴格門既安全,而早期巴格門國王會選擇向高盧人繳納歲幣以換取和平。根據歷史記載,阿塔羅斯一世係第一位拒絕繳納歲幣既國王。亦因為咁,高盧人決定向巴格門發動攻擊。阿塔羅斯一世響卡伊科斯河(Caïcus)源頭附近同高盧人作戰,並贏得決定性既勝利。
凱爾特人的大擴張,自公元前3世紀初,高盧人入侵小亞細亞並定居於安納托利亞中部加拉太地區
垂死高盧人像既頭部特寫,呈現出扭曲痛苦既面容,真實而令人震撼
阿塔羅斯一世為記念呢次戰爭既勝利,佢命令巴格門既雕塑家建造一件慶祝用既作品《垂死高盧人像》。已佚失的作品原品為青銅製,現存品為羅馬時代的大理石複製品。垂死高盧人像展現出一名裸體高盧人戰敗倒地既垂死形象,外表痛苦、面容扭曲,身上帶有的致命刀傷位於胸口右下方,鮮血從傷口湧出。呢位高盧戰士倒在盾牌上,本來手上所持既長劍、腰帶及號角散落一地。歷史學家通過雕像上的髮型和頸圈的款式辨認出佢係凱爾特人既身份,響雕像出土時,佢係留住長髮而頭髮部分的大理石碎片從頭部脫落,形成如今所見刺狀的髮型。希臘的雕刻家並無因高盧人係敵人而刻意醜化,相反雕像真實呈現出敵人垂死的掙扎,表達生命將逝一刻既強烈煽情感,顯示希臘人視對方為勇敢而值得尊重的敵人。同時希臘人以此宣揚巴格門王國武力既強大,足以擊敗如此勇猛既對手。根20世紀藝術史教授詹森(H. W. Janson),雕塑所傳達既信息係即使敵人係蠻族,佢地仍然知道應如何死去。因為其強烈既真實感同煽情感,垂死高盧人像被認為係古典時代雕塑藝術既一件經典作品,並廣為後世所複製。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顯著位置所展出既勝利女神像
至於第二件介紹既希臘化時代雕塑既大師之作,就係另一件被歷史學家認為係羅得島雕塑家Pythocritus為記念公元前190年在席德(Side)取得勝利而造既雕像: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約公元前2世紀)。勝利女神像高244厘米,響1863年4月被法國領事及業務考古學家查爾斯•尚帕佐發現於當時顎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1884年開始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展出,並為羅浮宮既其中一件鎮館之寶,係少數希臘化時代既直跡而不是羅馬時代既複製品。勝利女神像以灰白兩色大理石雕成,基座呈船頭形,尼克(Nike)女神就如在船頭展翅欲飛,而女神所穿既長裙迎著潮濕既海風飄揚,自然下垂的織物在風中皺褶推疊起來,雕塑家對衣物方面既處理顯示出極高既製作水平,整個場景就如將時間凍結起來般真實。衣物前方因風緊貼前傾的軀體上,展示出優雅既身姿,以及女性身材玲瓏浮突的自然美感。而一部分衣物緊貼身體,另一部分衣物迎風飄起既處理方法,係羅德島派雕塑既特點。雕像既頭部同雙臂已經折斷脫落,現今的人無從得知女神的容貌以及雙手的姿態。但人們普遍認為尼克的右臂高舉,手指捲起似左高呼勝利凱旋的吶喊,整個雕像深刻表達出對勝利凱旋既歌頌。根據藝術史學家詹森既評價,勝利女神像係希臘雕塑最偉大的傑作,代表住希臘化雕塑藝術既最高水平。其動感以及真實深刻既刻畫,在文藝復興之前並無任何作品能超越。
法國羅浮宮鎮館之寶之一:斷臂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正面,代表著西方女性美學的標準
今集最後一件要介紹既希臘化時代雕塑,係同樣現存於羅浮宮既斷臂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斷臂的維納斯1820年4月8日於希臘既米洛島(Milos)被發現,雕像所呈現既係希臘神話中掌管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即羅馬諸神當中既維納斯(Venus),係約公元前130年至100年既作品。製造斷臂的維納斯既雕刻家普遍被認為係安條克的亞歷山德羅斯(Alexandros of Antioch),雕像高202厘米,比真人稍大,由大理石刻成,兩臂均已脫落丟失。斷臂的維納斯係一尊半裸雕像,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腿部和臀部則由厚毯包裹纏繞。同勝利女神像一樣,斷臂的維納斯對於布料皺褶既處理展現出極高超既技巧,斷臂的維納斯下半身所包裹既布料比前者的衣物厚,而且沒有被海風吹起既形態,而係自然下垂,腳部姿態一前一後清晰可見。斷臂的維納斯的身體符合1:1.61既比例,身體上下半身以肚臍為界的比例正好是1:1.61,即黃金分割比例。因此自從希臘化時代以來,斷臂的維納斯無論以任何角度觀看,一直都係代表住西方甚至全世界女性審美既標準。希臘人愛與美女神阿佛洛狄忒既美,如今超越左唔同地域同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欣賞既藝術杰作。
斷臂維納斯既背部
總結今期內容,希臘化雕塑藝術受惠於對人體結構同比例既進步,而希臘化各國,無論係希臘本地定整個地中海東岸,都誕生左好多技藝高超既雕刻家。佢地既作品有部分被埋於泥土下保存下來,並在近代被考古學家挖掘出土,有部分則被羅馬人複製。希臘化時代既雕塑重新定義左人體既美學,對藝術史影響相當深遠。隨住希臘化文明既擴展,希臘化作品既風格最終影響西至羅馬、東至東亞既造像藝術。雖然希臘雕塑藝術曾經一度因古典文明既崩潰而流失,但於文藝復興時代捲土重來,至今仍主宰現代人既審美觀。由此可見,希臘化文明既雕塑藝術,可謂古典時代一個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
楊培中(2010)古文明藝術之旅——希臘, pp.169-173。明天國際圖書有限公司。ISBN: 978-986-6321-21-4
以弗所(Ephesus)古城的塞爾柱圖書館遺址:圖書館同官方支持既學術研究機構,加上開放寬容既社會氣氛,係希臘化科學、藝術得以繁榮興盛既秘密
為何希臘化時代能夠產生高度的學術成就?
筆者用左20集既篇幅大約簡介過從亞歷山大大帝起希臘化時代既歷史,以及科學、技術和藝術成就。毫無疑問,希臘化世界響上述各領域既成就確實令人眼前一亮且印象深刻,尤其考慮到公元前3至2世紀短短200年之間(以人類文明史既長度而言,200年只係短暫既一瞬間)誕生既一流學者數量、佢地所貢獻既關鍵突破性進步、產生出既重大學術成果,希臘化文明響距今2,000多年既世界都係一個罕見既異數,乃至直到近代歐洲的科學革命同啟蒙時代前都冇一個文明能夠超越。但講到呢度我地好自然要問一個問題:點解希臘化文明能夠成為一個異數,在古典時代既世界創造出如此輝煌既文明?到底係乜野力量促使希臘化文明的進步,而又係咩力量令到佢開始衰落,最終失去原來所有既活力同創造力?呢d係研究希臘化文明史既關鍵問題,要回答呢d問題並唔容易,但響今集既文章中,筆者會同各位分享對呢個問題既理解,以作為系列文章第一部分既一個小結。
希臘人響古典時代的成就,有部分人會以種族論解釋,呢個古老既理論認為古希臘人係優秀既民族,天生就比其他民族聰明,並以此解釋古典時期及希臘化時期既繁榮同輝煌。呢個理論最先係由希臘人自己提出,例如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響教育年輕的亞歷山大既時候,就向佢灌輸希臘人比波斯人優秀既睇法。首先聲名,筆者並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對於某某種族特別優秀或劣等之類講法,筆者一直抱極大保留同懷疑。事實上,認為古希臘人係優秀民族既理論,係一種帶有濃厚西方中心論(Euro-centrism)色彩既講法。響現代,呢個理論已經被主流學術界所拋棄。種族論既問題係佢並無穩固既生物學基礎,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古希臘人既智商比其他民族高。而且歷史話比我地知道,希臘人雖然響古代有巨大的學術成就,但響近代希臘人既身影幾乎從偉大科學家既名單中消失,現代既希臘甚至連一個諾貝爾科研類既獎項都冇拎過。近年既DNA測試結果顯示現代希臘人既人種可以追溯到近4,000年前邁錫尼(Mycenae)甚至米諾斯(Minoan)時代並一脈相承,可以講現代既希臘人同古希臘人遺傳學上關係密切,無證據顯示希臘人種遭到大規模滅絕以及置換(Hughey et. la., 2013; Lazaridis et. al., 2017),但希臘既學術成就從古典時代結束起就一落千丈,種族論唔能夠解釋呢個矛盾既現象。再講,近500年既科學、技術、藝術、經濟成就由西北歐日耳曼人種以及猶太人主導,但2,000年前古典時代既日耳曼人種卻被認為係落後野蠻既蠻族,而猶太人響中世紀前既學術成就亦遠遠比唔上古希臘人。呢個從歷史觀察到既現象帶出一個事實:冇一個民族響幾千年既時間內由始至終都主宰科學及藝術領域既成就,隨時間推移,會有d民族因此興起,亦都有民族會衰落。類似既情況響東亞都可以觀察到,古代東亞既發明創造基本上由中國主導,鄰近既日本響唐宋時代作為學生學習中原的文明同文化;但到左近現代,中國既學術成就比之新興既日本顯得黯然失色。呢d歷史都話比我地知,利用種族主義去解釋希臘化時代科學、技術以及藝術既的輝煌,呢個方向注定係一個死胡同。
既然種族論唔能夠解釋希臘化時期既學術成就,咁到底點解希臘人響科學、藝術上會迎來爆炸性發展?筆者相信,解答呢個問題既關鍵在於希臘化時代獨特既政治氣候(political climate)以及制度(institution)對創新、科研既鼓勵作用。希臘人從雅典城邦時代就已經注重哲學,前387年柏拉圖就已經響雅典建立雅典學院,鼓勵思想同哲學既研究同交流。希臘本土較溫和既地中海氣候,使得希臘人能夠比氣候較酷熱既埃及同美索不達米亞投入更多時間及資源響對經濟生產冇幫助既哲學之上。加上希臘距離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足夠近,能夠迅速吸收呢兩個更古老文明既成果,使得希臘能夠青出於藍,超越後兩者既成就。到左希臘化時代,呢d由古典時期建立既研究哲學文化獲得承傳,並由亞歷山大大帝既繼業者們發揚光大,呢點尤其響托勒密王朝統治既埃及更加可以清楚見到。響托勒密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就已經熱衷於學術上既研究同進步,佢本人甚至曾經跟隨歐幾里得(Euclid)親自學習幾何知識。托勒密二世建立亞歷山大圖書館以及博物院,利用重金聘請當時整個地中海世界最優秀既學者到埃及,全盛時期估計有超過100名學者在博物院內進行教研工作。雖然後世歷史學家無法估計托勒密為博物院投資左幾多錢同資源,但有一點係可以肯定,呢個數目一定相當可觀,而且對科學既巨額投資亦都顯示出托勒密政府官方對待學術研究領域既重視。響近2,300年前既世界,呢種官方對學術既大力支持係相當前衛,特別係考慮到響果個年代學術研究對社會經濟、稅收以及鞏固王權並無即時既幫助(唯一既例外係機械製造技術響軍事上既作用),托勒密政府仍然樂於為此投入巨額資金,呢個純粹為進步而投放寶貴社會資源既做法響古代絕對係罕見既政策。為左進一步收集當時整個已知世界既所有知識,亞歷山大城規定入港停泊的船隻必須交出所攜帶既書本,讓亞歷山大圖書館既文書官抄錄,使圖書館內既藏書數目達到驚人既40萬冊。亞歷山大圖書館既成功刺激左其他希臘化國家仿傚:響小亞細亞既希臘化國家巴格門,國王歐邁尼斯二世(Eumenes II,公元前197至159年在位)就建立左一座巴格門圖書館,其藏書量據羅馬作者普魯塔克估計達到20萬冊,館內書架同牆壁留有50厘米空間以促進對流並利於書籍既保存。巴格門從亞歷山大城挖角優秀學者,一時間成為亞歷山大圖書館及博物院最強大既競爭對手。托勒密埃及、巴格門王國、敘拉古、羅德島等地亦都重視科學以及藝術既發展。除此之外,希臘化文明包括官方同民間都對新既科學發現以及技術發明持開放態度,並顯示出極大既包容性,例如容許解剖以及容許研究天文學上既日心理論。呢個環境同土壤對科學進步起左積極、鼓舞既作用。正正因為多個希臘化國家同時採納對創新有利既制度、政策,加上各國之間既良性競爭促進進步,希臘化文明作為一個整體得以獲得令人驚嘆既成就。
19世紀末出土的巴格門圖書館
上面所提到既制度論唔止解釋左點解希臘化科學既崛起,而且仲可以解釋到點解會衰落。原理好簡單:當對創新有利既制度、文化同政策因統治者的取向或戰爭遭到破壞後,發明創造所仰賴既土壤消失,希臘人既學術發展就慢左落黎。例如,亞歷山大港作為學術研究之都既地位,係響公元前145年遭遇第一次命運逆轉。前145年,托勒密國王托勒密八世(Ptolemy VIII)對城內反對佢既學者進行大清洗,很多有名的學者流亡海外,導致亞歷山大城既學術研究衰落。第二次係公元前48年,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以及東地中海世界,凱撒曾經意外焚毀圖書館及博物院既部分。現有證據係即使羅馬人對純科學缺乏興趣,並無如托勒密政府般為亞歷山大港博物院投入巨額經費,當地學術開始慢慢走下坡,但亞歷山大港作為學術研究重鎮既地位一直持續到2-3世紀羅馬時代,並誕生出希羅(Hero of Alexandria)、Menelaus of Alexandria、丟番圖(Diophantus)、蓋倫(Galen)、托勒密(Ptolemy)等重要的學者,當時希臘科學家響古地中海世界仍然有重要地位。然而,古典時代末期既蠻族入侵、大瘟疫以及宗教衝突對希臘學術既影響可以講係災難性,整個東地中海都遭到破壞,包括希臘在內既整個歐洲既學術研究停滯。拜占庭時代希臘人既學術研究集中響君士坦丁堡,但由於缺乏經費、政治上既忽視以及缺乏合適既政治制度鼓勵研究創新,其成果漸被同時期既阿拉伯世界超越。響中世紀,屬於阿拉伯世界既巴格達(Baghdad)智慧宮(House of Wisdom)同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Al-andalus)取代希臘成為左新既翻譯、學術及教研中心,史稱伊斯蘭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公元15世紀拜占庭陷落於土耳其人之手,希臘學者帶住希臘羅馬時期留落黎既知識逃離拜占庭,加上西班牙對南部伊斯蘭教勢力既收復失地運動,過程中將多個世紀累積既知識轉移到意大利同西歐,點燃左文藝復興之火,從此西歐成為西方創新的主力直到近代。而希臘本土就一直響土耳其統治之下直到19世紀初。總括而言,筆者相信希臘化學術的衰落主因係因為公元前3-2世紀果種對科學進步有利既制度同政治環境消失,加上戰亂同內亂,所以導致希臘流失大量科學人才,並令希臘人失去創新能力。希臘化時代呢個西方科學和藝術史既黃金時代,終於響政局既巨變之中落幕,但希臘人所創造既知識,將會接下來影響好多個世紀既學者,包括阿拉伯、文藝復興甚至近現代學者,直到今日我地仍然可以感受到其影響力。
參考資料:
Hughey, J. R. et al. (2013) A European population in Minoan Bronze Age Cre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4:1861 doi: 10.1038/ncomms2871 (2013).
Lazaridis I. et. al. (2017) Genetic origins of the Minoans and Mycenaeans. Nature. 2017 Aug 10;548(7666):214-218. doi: 10.1038/nature23310 (2017).
秒後自動載入第5頁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回覆 |